红色确山
王奎山(——年),确山县人,中国当代小小说文体的重要实践者之一,首届中国“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得者。
在小小说的文体审美上,王奎山先生追求作品的精神含量和智慧含量,形成了大气中有深情、简洁中寓厚重的文风和语言,朴素自然,简约从容。王奎山的作品,无论褒贬人物、针砭时弊或讴歌生活,其笔触不失犀利、透彻和热情,毫无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之态,渗入一个作家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负责态度。王奎山曾说:“书是有生命的。书的生命就存在于被人阅读中。”他一直保持着“为弱势群体”写作的人文情怀。
王奎山以其卓著的文学成就,成为确山灿烂夺目的文化名片。为纪念王奎山先生,确山县委、县政府在盘龙山文化主题公园塑立了王奎山铜像,设立了“王奎山文学奖”,以王奎山的文学魅力叫响确山文化,发散确山魅力。
主要文学荣誉:
年,入选“中国当代小小说风云人物榜小小说36星座”。
年,获得“首届中国小小说金麻雀奖”。
年,入选“新世纪小小说风云人物榜金牌作家”。
年,荣获“小小说创作终身成就奖”。
主要获奖作品:
《画家和他的孙女》获《百花园》第二届(年)全国小小说大奖赛二等奖,后被《小说月报》转载并获当年度“百花奖”。
《红绣鞋》获《小小说选刊》-年度(第五届)全国小小说优秀作品奖。
《阿姨家的苹果》获《百花园》第四届(年)全国小小说大奖赛三等奖。
《别情》获《小小说选刊》-年度(第六届)全国小小说优秀作品奖。
《扶贫经历》获《小小说选刊》-年度(第九届)全国小小说佳作奖。
《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获《百花园》第三届(年度)全国小小说金奖大赛二等奖。
《偶然》获《百花园》年度原创优秀作品奖。
《布袋子》获《小小说选刊》-年度(第十二届)全国小小说优秀作品奖。
主要著作:
《加尔各达草帽》(广西民族出版社,年)
《王奎山小小说》(湖南文艺出版社,年)
《别情》(河南文艺出版社,年)
《乡村传奇》(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年)
《红绣鞋》
王奎山
一大早,七婶就起来了。今天是麦苗出嫁的日子。今天是腊月二十四,是麦苗出嫁的日子。她想简单地弄点饭吃吃,就到黄瓜园贵他姑家去。她想躲过这一天,免得自己看到麦苗出嫁伤心,也免得麦苗难受。
刚刚做好饭,麦苗就一头撞了进来。麦苗进了屋冲她叫了一声“婶”,就到西间里去了。
她没有往西间里去。平日她就不常往西间里去。那是贵住的房间,贵参军前就住在西间里。
过了一会儿,麦苗从西间里出来了。七婶抬眼看了一下麦苗,见麦苗脸上竟是出奇的平静。她知道麦苗是个挺有主见的闺女,就放心了。
麦苗说:“婶,做饭了没?”
七婶说:“做了,刚做好。”
麦苗说:“婶,我来晚了?”
七婶说:“看你说的。今儿个是啥日子!”
麦苗麻利地将平日吃饭的小方桌用抹布擦净了,又在桌边放一把小靠椅,就拉七婶往上坐。
七婶明白麦苗的意思了。七婶明白麦苗的意思以后,无论如何也不肯往上岗子上坐。
七婶说:“苗儿,你看你。”
麦苗说:“婶,你上坐,你上坐。”
七婶说:“这妮子,你看你。”
麦苗说:“婶你上坐,我有话说。”
七婶说:“这妮子,哪能那样哩,不兴不兴。”
到底没有麦苗的力气大,被麦苗连推带拉按到了小靠椅上。
七婶说:“屋里有爹有娘的,那可不兴。”
麦苗不答话,麻利地抹了一只碗,盛了一碗红薯稀饭,又拿了一个馍,一双筷,小心地来到七婶面前,庄重地跪下。
七婶仰起头,闭上了眼,眼泪却止不住地淌了下来。
麦苗说:“娘,吃饭吧!
麦苗说:“麦苗今儿个就要走了,再给娘端一碗饭。”
麦苗说:“往后,娘再想吃麦苗端的饭,就难了。”
七婶只好睁开眼,将饭接过来,放到桌子上。抬眼去看麦苗时,见麦苗早已哭成了泪人儿。两个人遂抱在一起,畅畅快快地哭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七婶首先止了哭,又扳起麦苗的头,用手给她擦脸上的泪。
七婶说:“苗儿,今儿个是你的喜日子,高高兴兴地走。”
七婶说:“啥也不怨,怨俺贵没福。”
停了一下,又自言自语地说:“一个团一千多号人,人家都平安回来了,偏你……”说着说着就提高了声音:“人家都知道有爹有娘有老有小你个龟孙啥都不知道哇我的傻儿我的憨乖乖……”
又大声哭了起来。
麦苗也跟着哀哀地哭。
隐隐约约地,远处传来了欢快的音乐声。七婶止了哭,细细地听。麦苗也细细地听。
欢快的音乐声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楚。
又响起了一阵噼噼叭叭的鞭炮声。
七婶说:“苗儿,快回吧,人家来了。”
麦苗点点头,刚走了两步,又转回来说:“啥我都给麦叶交待过了,担水、劈柴……”
音乐声和鞭炮声越来越近,越来越响。
七婶推着麦苗往外走。走到大门口,七婶看到一辆披红挂彩的汽车正从村街北头开过来。
麦苗凑近她的耳朵大声说:“娘,你回吧,过了三天我回来看你。”
七婶一把将麦苗推出门外,转身“哐”的一下将大门关上,一时间脑子里一片空白……
不知过了多久,音乐声和鞭炮声终于停了下来。
七婶踉踉跄跄地走进屋里。她想给贵说几句话。
掀开门帘,七婶一下子愣在了那里。
桌子上,贵的遗像面前,是一片耀眼的红。
那是一双新鞋。
那是一双红绣鞋。
那一团暖暖的红。
(确山县文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