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京两地十三五期间合作项目超15万

河南商报记者陈朋冲首席记者孙科

6年前,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开始通水。自此,中线渠首所在地河南与重要受水地北京,多了条情感纽带。一泓清水,永续北送,两地的交流日益密切,合作也不断深化。

12月19日,河南党政代表团赴北京市学习考察,深度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在不少专家、学者看来,北京、河南两地互补性强,尤其是在医疗、教育、科技资源深度对接,产业技术转移对接,创新技术成果转化等领域,合作空间巨大。

消息我省党政代表团赴北京市学习考察

继11月16日至21日,河南党政代表团在长三角地区深入学习考察后,12月19日,我省党政代表团又前往北京市开展学习考察。

据河南日报报道,此次学习考察的重要内容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学习借鉴先进理念和经验,谋划推动河南“十四五”时期发展。

12月19日当天,我省党政代表团参观了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展厅,考察了千年城市守望林、中关村智造大街等地。据河南日报报道,在中关村智造大街,代表团感受到强烈的创新意识、科学的创新手段、浓厚的创新氛围,也感受到运用平台思维集聚创新资源的强大能力。

当天,“北京市·河南省战略合作座谈会”举行,两地领导现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两地将围绕南水北调、生态环保、科技创新、产业转移、文化旅游、教育医疗等领域,开展更高层次、更广空间的合作交流。

我省党政代表团在北京学习考察时,每到一地,相关负责人介绍情况时,开场白中往往提到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同样,近些年河南、北京不断深化合作,开启一个个合作里程,也都绕不开6年前的这件大事。

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位于河南淅川的陶岔渠首闸门缓缓开启,丹江水倾泻而出,沿着千里长渠,奔流北去,最终抵达干渠终点北京团城湖明渠。6年来,这一世界规模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将京豫两地用水紧紧“连”在一起。

河南省水利厅南水北调工程管理处相关工作人员告诉河南商报记者,6年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累计向北方调水超亿立方米,约万人受益。具体到北京,润泽了万名市民。

这背后,河南人民不仅全力确保了干线工程如期通水,而且围绕平稳供水、清水永续,在库区生态环境保护、沿线流域治理等方面付出了极大努力。

梳理“十三五”期间,豫京两地合作项目超1.5万个

12月19日的学习考察中,代表团成员、南阳市委书记张文深有个形象的说法: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后,两地合作交流愈发密切,淅川的大闸蟹、野生鱼“游”进了北京,西峡的香菇、内乡的油桃等都在首都大受欢迎。

同样,在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的水源地淅川等地,北京支援的各种项目随处可见。

这些只是两地关系密切的一个缩影。

河南省水利厅南水北调工程管理处上述工作人员介绍,从年起,北京市每年援助河南省2.5亿元,支持南水北调水源地水质保护和民生改善项目建设,北京市6区(县)与水源地6县(市)“一对一”结对协作。

亮点工程培育方面,两地共同推动水源区建设淅川县渠首北京小镇、西峡县丁河猕猴桃小镇、栾川县北京昌平旅游小镇、内乡县延庆月季小镇、邓州市生态旅游小镇等特色小镇,将水源区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同时,北京市相关科研机构在南阳市开展一系列科技项目,推动水源区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仅年以来,北京市对口南阳市的协作项目就达40个。

以南水北调为纽带,两地持续加大协作力度,在经贸、科技等领域,对接频频。

据河南日报报道,不完全统计,“十三五”期间,京豫合作项目超1.5万个,到位资金预计约亿元,约占河南全省引进省外资金总量的15.9%。

引进来、走出去,豫京产业深度对接成果让人惊喜

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名誉院长、中原经济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耿明斋也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353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