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中国河南确山

确山县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南部,是驻马店市下辖的一个县。确山县地处淮河北岸,西依桐柏、伏牛两山余脉,东眺黄淮平原,历史上被誉为“中原之腹地,豫鄂之咽喉”。年2月26日,确山县退出贫困县,正式脱贫摘帽。

“昔在朗陵东,学禅白眉空。大地了镜彻,回旋寄轮风”。自古以来,众多名师大家行经确山,在这片土地上把酒吟咏,题诗留墨,其中包括唐代大诗人李白。

诗仙笔下的朗陵就在今天的确山县内。确山县境内老乐山最高海拔米。每逢冷热气流在山中交汇,林间的水汽随风腾起,在山顶形成浓重云雾,宛如沧海翻卷,白浪千层。

早在新石器时代,确山先民已通过观察山顶云雾的形状,预测天气的变化安排耕种、渔猎与蚕桑等农事活动。

历史

如果说老乐山是确山县的父亲山,臻头河就是家乡的母亲河。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在臻头河流域繁衍生息,刀耕火种,开启了确山农业文明的序幕。确山地名的由来与自然山水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汉高祖四年即公元前年,今天的确山境内始置县,因古县城与朗陵山(今马尾山)分别位于臻头河两岸,遥遥相望,故取县名为朗陵。

然而,从三国至南北朝时期近四个世纪的大分裂,使朗陵古城多次遭到战火洗劫。

两千多年过去了,朗陵古城遗址至今依稀可辨。隋唐时期,当地官府以境内最高峰大朗山(今老乐山)为名,置朗山县。

北宋大中祥符五年即公元年,因避宋圣祖赵玄朗名讳,遂以县城南部的确山为名,更名为确山县。这一地名沿用至今。

老乐山与臻头河作为确山农耕文明的源头,凝聚了古今人文风物的山水地标,已成为雀山寻古感怀,追昔抚今的览胜之地。

红色

“竹沟在中原的战略地位非同一般,竹沟就是我们在中原的依托。”被周恩来视为中原战略要地的竹沟就是今天的确山县竹沟镇。

年秋天,中央红军踏上长征之路。豫南地区党组织突破国民党的重重围困,在白区坚持了长达三年的游击斗争,建立起以竹沟为中心的桐柏山区游击根据地。

年2月,受中共中央的委派,时任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部长的彭雪枫来到了竹沟。

借助当地深厚的群众基础,彭雪枫积极组建抗日武装,扩大地方党组织的力量为新四军筹集补给,培养军政干部,并主持创办了拂晓剧团与《拂晓报》。

以文化宣传作为战斗的号角,激励部队的士气,唤起人民的抵抗意志。竹沟作为中国共产党建立在国民党统治区的战略要地,被誉为“小延安”。

同年9月,彭雪枫率部从竹沟誓师东征。在东征途中,他以竹沟军政教导大队为骨干,组建了随营学校。

如今这所军校的名称是南京陆军指挥学院,而这只东征的劲旅,日后成为威震苏北的新四军第四师。

继彭雪枫之后,中共豫鄂边区省委军事部长李先念于年1月率领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从竹沟启程南下,之后我创建了中国抗战史上著名的新四军第五师。

年初,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进驻竹沟,在这间办公室他夜以继日地紧张工作,并完成了著作《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支持下,确山县政府以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为基础,建立起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写了馆名。

小延安街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和彭雪枫誓师东征的古城楼等建筑都已恢复原貌,呈现出豫南古民居群落的鲜明风格。

回眸往昔,瞩目今朝,一曲代代传唱的《竹沟颂》,将这座山区小镇风起云涌的峥嵘岁月,凝聚成一首永不磨灭的红色史诗。

民俗

中秋之夜,一场蔚为壮观的艺术表演,在老乐山脚下拉开序幕。巨大的花棚之下,艺人们轮番击打手中的花棒,将熔化的铁水泼洒向半空,瞬间化作无数闪烁的铁花,如同万点繁星照亮夜空。

炽热的铁花引燃花棚顶端的鞭炮和烟花,声震四方、焰火横空,渲染出火树银花的中秋夜色。

打铁花需要搭建高达十米的花棚,表演者少则数名,多则数十名。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形成一支配合默契的表演团队。

相传,确山铁花表演起源于北宋时期。当时几位铁匠正在铸造一口大钟,一群乌鸦在头顶聒噪不止。

一位铁匠随手向空中泼洒出一勺熔化的铁水驱赶乌鸦。铁水在半空中飞溅出光亮耀眼的铁花,让铁匠们感到妙趣横生。从那时起,确山的铁匠开始打铁花表演。

为了增加打铁花的气势,铁匠们在花盆顶上安放了鞭炮和烟花,引入舞龙表演,形成了确山独有的飞龙穿花。

确山铁花因铁而兴。西汉初年,朝廷为增加冶铁产量,在众多郡县设立了官方冶铁基地、铁官,其中包括今天的确山。

明清时期,每逢正月十五,确山铁匠都会组织铁花表演,既为娱乐乡亲也为展示铁工手艺,期盼能在新的一年兴旺发达。

进入新世纪以来,确山铁花表演队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并多次进京表演铁花艺术。

年,确山铁花登上了央视舞台。用火焰和钢铁熔炼而成的家乡艺术,向全国观众奉献出一场奔放高亢的视觉盛宴。

新世纪的确山铁花,在乡民的呵护之下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英烈

杨靖宇将军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抗日英烈。“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在兵力和装备处于绝对劣势的艰苦条件下,率领抗日武装在东北的冰天雪地之中,坚持了近十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

确山是杨靖宇的故乡。年2月,杨靖宇出生在确山李湾村一户农家,本名马尚德。

杨靖宇五岁丧父,家境清贫。母亲虽然不识字,却能娓娓道来地讲述岳飞和杨家将的故事。

童年的母训使他养成了正直重义、好打抱不平的性格。在开封求学期间,杨靖宇接触到共产主义理论,积极投身于革命运动之中。

年,受上级党组织委派,杨靖宇回到确山家乡组建农民协会,将当地农民自发组成的民间自卫团体红枪会改造成一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

北伐战争时期,杨靖宇遵照周恩来的指示,于年4月4日率领数万农军举行了确山暴动,建立起中国最早的县级农工革命政权——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

“七七事变”爆发后,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的杨靖宇,积极向日军发起进攻,将日军大量兵力牵制在东北地区,有力地配合了全国的抗日战场,一次次给侵华日军造成沉重打击。

年2月,杨靖宇的部队遭到日军围困,身边的战士先后牺牲。杨靖宇粮食断绝,但仍然以钢铁般的毅力转战在深山老林之中,孤身一人与敌人进行殊死的周旋。

年2月23日,由于叛徒告密,杨靖宇不幸被日伪军包围,壮烈殉国。

为表达对烈士的怀念,确山当地县政府将杨靖宇少年时代就读的小学命名为靖宇小学。修复了杨靖宇故居,建立起杨靖宇烈士纪念馆。

一代英烈,千古流芳。杨靖宇这个名字今天已经成为确山一座精神地标。

美食物产

确山凉粉的味道是萦绕在唇齿之间的乡情。一碗确山凉粉,再浇上浓稠的麻酱汁,清淡之中透着醇厚的浓香。

早在清朝康熙年间,河南本地乡土志已有对确山凉粉的详细记载。“豫中驿城之南,有一地盛产豌豆之凉粉,色若琥珀,口感爽滑,弹性适中,食之有清热、祛火、凉血之功效。”

制作凉粉是个功夫活,豌豆需要浸泡一日,然后磨成粉浆。粉浆在熬煮之前需要发酵,少则一天一夜,多则一个星期。

发酵好的粉浆下锅煮沸后用小火慢熬一个小时。使用木柴和秸秆烧火,这样煮出来的粉浆豆香醇浓,不会带有煤火气。

在熬煮过程中不断搅拌粉浆,搅拌得越仔细,做出的凉粉月爽滑细腻,富有弹性。手拎不断,筷夹不碎,透着沁人心脾的清凉。

在确山,无论是款待外地来客还是迎接游子还乡,一碗凉粉是必备的佳肴。即使在新年的盛宴上,也一定会有一盘凉粉佐餐,让家乡的味道相伴辞旧迎新。

确山的山与水孕育了一方水土的甘美之味。每年10月是瓦岗镇收获红薯的日子。

瓦岗红薯含糖量高,口感甘甜,绵软香糯。蒸、煮、煎、烤等多种食用方式,能够满足每一位食客的嗜好。除了直接食用,瓦岗红薯还能加工成红薯粉或红薯干等食材。

年,确山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确认为“国家红薯种植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出自确山的乡间土产走向了全国各地的餐桌。随着越来越多的访客来到确山,确山凉粉和瓦岗红薯也渐渐被外地所熟知。

乡土之味的凝聚与发散所呈现出的正是一方乡民与土地的伴生,充溢着春播秋收、寒暑交替的岁月流徙与乡愁眷恋。

产业

改革开放初期,确山人走出家门前往外地乐器厂务工。经过四十多年的积聚,全国已有近三千名确山籍琴匠。

确山人为了制造优质的乐器,先后多次赴意大利学习最后成品反向打入意大利市场年产3万多把小提琴,占全中国小提琴产量40%。

如今,确山已形成提琴产业园和竹沟两大生产基地,制造的提琴大多出口海外。

古城朗陵,红色确山,这座河南革命的摇篮,伴随着新世纪的风云际会,摆脱了贫困,迈出了走向世界的步伐。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493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