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正在改变着传统教学的形态、内容和模式。现代教师只有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才能更好满足教学需要,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思维和信息处理能力。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加强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提升,加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品质培养,才能保证建设成高水平、高素质、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搭“建”环境夯基础。学校从加强信息化基础网络建设、搭建信息化教学平台、丰富信息化教学资源等方面打造多功能一体化的“新型信息环境”,夯实教师信息化素养培育环境。自年学校启动智慧校园建设以来,以构建生态型智慧校园为目标,以师生发展为根本,以促进教育改革和创新为核心,累计投入多万元,建成了“大数据云计算中心”、余个智能教室等,形成了有线无线一体化、智能运维、智能教室、智能实习实训室等智能化学习环境,保证学校教育教学稳步提升。
学校启动“信息化资源建设三年强基工程”,深化网络学习空间和优质数字化资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常态化建设与应用,整合现有“清华在线”“超星尔雅”“精品资源共享课”“移动教学平台”“虚拟仿真实训”等支撑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资源平台;打造“模拟工业园”和“实景课堂”,建设“绿色钢铁生产技术”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标杆,建设全校统一的具有开放性、扩展性、兼容性的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实现了专业间、课程间资源共享,打造智慧教学新生态。
分层培“训”赋能力。一是以“校”为基,建章立制,建立信息化素养培训体系。信息素养日益成为智能时代高水平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学校制定了《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规划》,以培育信息品质、信息技术、信息意识为目标,实施全方位、递进式、多样化全员信息化教育培训与应用推广。结合实际每学期出台《信息化素养提升培训实施方案》,“出思想、建体系、立机制”,着重解决信息化素养研修的动力机制、运行机制、激励机制,让研修实施保障化、目标明确化、工作日常化、内容具体化。
二是以“师”为本,分层培训,赋能教师信息化素养。本着“重愿景的指向、重课程的选择、重方式的创新、重价值的实现”的原则,针对教师发展的不同阶段,精准对接需求,建立分层培训体系,对“新入职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分别实施“雏鹰计划”“卓越计划”和“种子计划”,分别侧重教学信息化方法与应用,教学模式改革与课程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以及立体化教材建设等方面。近两年,学校邀请全国知名信息化专家到校讲学20余次,组织多名教师多批次参加信息化教学能力专项提升培训,以多样化、多层次、多类型的教师信息化培训为信息技术与教学、管理和服务的深度融合与应用保驾护航,使信息化素养研修更接地气,真正做到“因需施培”。
丰富实践强应“用”。一是参加资源建设练能力。教师先后主持省级精品课程共享课34门、省级成人高等继续教育数字化和社区教育优秀课程23门,参与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建设9个,校企“双元”合作开发活页、工作手册式教材12部;打造“互联网+教材”立体化数字资源,为教师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和构建现代化专业课程体系奠定基础。同时整合面向社会服务的企业信息库、岗位技能标准库、人才需求信息库等开放资源,助力企业员工培训及继续教育,形成能够满足不同需求的学习者个性化、人性化、交互性的新型多样化学习资源。通过参与资源库建设,提升教师对各种信息化资源的整合能力。
二是推进“课堂革命”抓实效。学校充分应用清华在线教学平台,以“互联网+”教育改造传统教学模式,实施课前、课中、课后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持续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创新,建设了丰富的“互联网+教育”生态圈资源,打造“课课用平台、班班用资源、人人用空间”的信息化教学新形态,实现了学生学习“行为+轨迹”式过程考核新模式,不断适应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求。通过全过程、伴随式数据采集和分析,实现课前精准定教、科学定制,课中立体互动、即时反馈,课后定制作业、科学评估,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以绿色钢铁生产技术专业群为试点,基于智慧教室、翻转课堂、同步课堂等移动互联个性学习场域构建“智慧工厂”,创设互动、探究、协作的智慧课堂,实现精准有效的教学,让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实现沉浸式学习。
潜心“研”修促提升。一是以“研”为要,搭建平台,有效开展协同教研。聚焦课程、聚力课堂,将信息化教学技能研讨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依托名师工作室、教育共同体等交流平台,在实现培训形式多样化的同时助力教师专业成长。依托名师组建学科研训团队,围绕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主题,经常性开展“谋课”“观课”“议课”和“思课”等研修活动,以期共研、共享、共提升。
二是以“修”为根,开阔视野,提升自主发展能力。借助学习型校园建设,启动“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培植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的意识,建立教师信息素养能力的配套激励机制,激发教师提升信息素养的内生活力。
争相竞“赛”展活力。鼓励构建校企多元参与的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参加信息化教学能力比赛并积极转化共享大赛成果,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促进“能说会做”的“双师型”教师成长。学校每学期举行“信息化应用教学比赛”,通过比赛选拔优秀教师参加省市级及国家级教学比赛。学校青年教师曾多次获国家级和省级信息化教学能力大赛一、二等奖,教学成果“信息化背景下‘双核驱动’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机电一体化团队成为“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个团队之一,位居山东省入围的9所院校团队首位。教师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两项,教师信息化综合应用能力显著增强。
科学“评”价促创新。学校致力于智能终端开展教学数据的伴随式采集,通过课堂评价系统、网络教学平台数据的实时采集,实现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教学质量数据的全过程搜集,科学评价教学质量,通过综合运用真实的教学全过程数据和表现结果数据为教师信息素养画像,不仅可以精准评价教师信息素养的发展水平,还可以精准分析教师信息素养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学校探索构建了多元化的大数据评价方法,科学、全面、多维度分析教师信息素养相关信息,为教师发展策略及教育政策制定提供数据驱动的证据支持。基于评价结果,定制教师信息化素养培训方案与对策,实现教师个性化、终身化的专业发展。
未来教育是人与人工智能协作的时代,教师要不断增长本领,善用信息化技能,提高教学效果,扩展知识疆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化能力提升是学校的责任,更是教师的责任,所以教师需要持续不断地学习,以应对信息化智能化对教育的挑战、对教师的挑战。
(作者单位系山东工业职业学院)
《中国教师报》年07月13日第14版
作者:彭丽英徐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