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印记乡村行丨竹沟镇中原小延安今朝

弘扬红色文化 践行绿色理念

这是一片难忘的土地。地处伏牛山和桐柏山交汇处的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从大革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革命火焰生生不息,是中国革命的摇篮,被誉为中原“小延安”,孕育形成的竹沟精神焕发无限光芒。

这是一片美丽的土地。这里红色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这里山清水秀,森林覆盖率达43%以上,是臻头河的发源地、薄山水库的水源保护地。

竹沟水库风光旖旎。李璞摄

近日,记者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前往竹沟,走进竹沟革命纪念馆,聆听那段血与火交织的革命故事,感受老区人民在竹沟精神的激励下绘就的美好生活新面貌,感知竹沟人在红色基因和理想信念激励下敢想敢干、艰苦创业、敢为人先的事迹。

革命精神支撑 激发使命担当

步入竹沟革命纪念馆大门,由周恩来题写的“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馆名映入眼帘。始建于年的纪念馆内有革命旧址31处,文物、文献、图片等近千件,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学生正在排队参观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范亚旭摄

早在年,竹沟就建立了党组织,革命火焰在这里点燃。土地革命战争后期,鄂豫边省委在竹沟创建了红军游击队,开辟了以竹沟为中心的豫南桐柏山区游击根据地。抗战爆发后,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队开赴抗日前线,在竹沟设立留守处继续坚持斗争。

年6月,中共河南省委由开封迁驻竹沟,竹沟开始成为河南省抗日战争的指挥中心。同年9月,中共中央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领导,成立了中原局,所在地设在竹沟,刘少奇、李先念等先后来到这里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竹沟成为我党在中原地区发展的重要阵地和战略支撑点。

与此同时,我党著名的报刊《拂晓报》《小消息报》在竹沟创刊,宣传了中共中央的抗日路线、方针和政策,对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了积极作用。刘少奇的著名著作《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也是在抵达竹沟后修订的。这里也是新四军第二、四、五师的发祥地。

看到竹沟的大好革命形势,刘少奇曾高兴地说:“延安有党的领导,竹沟也有党的领导;延安有窑洞,竹沟也有窑洞;延安有抗大,竹沟有党训班;延安有延河,竹沟有溱河。这里简直成了小延安!”从此,竹沟以“小延安”的美名传扬全国。

血与火的历史,在竹沟留下了激励广大干群干事创业的精神财富。据竹沟镇党委副书记张根介绍,当前竹沟镇创新推动村级党组织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互融共建,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全覆盖,15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均达10万元以上;在全镇开展“党员干部上项目”活动,全镇90%的农村党员干部有增收项目,发挥了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

传承红色基因 振兴产业发展

艰苦创业是老区革命精神的实质内涵和红色基因。近年来,竹沟立足资源禀赋,抓住“特”字做文章,科学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和挖掘特色产业,竹沟人敢闯敢干,产业富民、产业兴镇取得成效。

20世纪80年代,一批敢为天下先的竹沟人前往北京开辟了一条手工提琴制作之路,并迅速占领了手工提琴制作市场。竹沟镇大力发展中高端手工小提琴制作产业,成为国内外闻名的提琴生产基地,被誉为“提琴之乡”。目前,竹沟镇已建立小提琴加工厂家,生产提琴相关产品超过30个系列、余种型号,从业人员达多人,年产各类提琴40余万把,中高端手工提琴占全国市场份额的80%以上,年产值达20亿元,产品远销欧美及东南亚,年出口创汇超千万美元。

竹沟“琴二代”奏响老区致富曲。李璞摄

走进竹沟镇欣美润种植专业合作社香菇种植基地,一座座香菇大棚一字排开,菇棚内一袋袋的菌棒码放整齐,这里是豫南单体规模最大的全产业链香菇温棚种植示范区。回乡创业的合作社负责人宋九莉介绍:“我们通过树立品牌,全面开拓市场,叫响‘欣美润’香菇品牌;通过点面结合,以合作社为支点,鼓励农户以生产种植、参与务工、代种代管、土地流转等多种形式增加收入。”

立足竹沟革命纪念馆、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竹沟革命烈士陵园等红色资源,竹沟镇积极发展红色教育产业和红色旅游产业,年接待各地游客余万人次,带来各类经济产值达10亿元。“来竹沟旅游的人多了,村民建起了农家乐、宾馆、超市等,家家户户实现了稳步增收。”竹沟村党支部书记张春生兴奋地说。

不止于此,竹沟全镇中药材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4万亩以上,其中“全国道地药材地理标志产品——确山夏枯草”年种植面积稳定在3万亩以上,占“王老吉”原料的80%以上,年产值达1.6亿元;这里还是全国最大的山羊保养育肥集散地,年转运山羊余万只,从业人员达余人,形成了一项“产地在北方、市场在南方、产业在确山”的独特产业。

建设美丽家园 助力乡村振兴

地处伏牛山余脉千年岭腹地的竹沟镇肖庄村黄石头庄村民组位于海拔米高的黄石头山山顶之上,村落依山而建,层层垒叠、房舍错落有致,是驻马店市海拔最高的村庄。三百多年的国槐树、树龄久远的百日红、独特的岩石构造……让黄石头庄形成独具一格的观赏点。年12月,该村入选“河南省传统村落”。

保存完好的传统风貌、原真浓郁的民俗、原始生态的环境,让那些追寻世外桃源的游人心向往之。年,竹沟镇争取传统村落保护资金对黄石头庄进行高标准打造,全村实现了整齐美、环境美、绿化美、生活美、和谐美的居住环境,引来了大批游客纷至沓来。目前,全村有6家农家乐和3家农家宾馆正式营业,今年春节接待游客3万多人。

为让革命老区越来越美,竹沟镇开展了“四美乡村”建设,投资万元对全镇56个村庄进行了绿化、美化、亮化,建成省级“四美乡村”示范镇,打造“五美庭院”示范户户。竹沟镇还被评为河南省第一批“美丽小镇”,竹沟村、肖庄村被评为“河南省特色旅游示范村”,实现了以人居“颜值”提升换取环境“价值”提升的目的。

为进一步构建竹沟新发展格局,竹沟镇还规划建设了“铜山烟叶”产业区、香菇产业区、小提琴产业园、中药材产业区、中药材加工产业园、特色水果采摘区、竹沟红色教育基地等7个主导产业发展园区,在全镇形成了特色农业产业联村发展、加工产业就近筹建、红色教育专区发展、全域旅游统筹布局的产业发展区划,来助力乡村振兴。

“乌云之中见青天,竹沟就是小延安;一声号令震破天,千军万马上前线。”当年革命年代的民歌,今日还在传唱,纵使时光流逝,竹沟人奋发图强改变家乡一穷二白面貌的胆识与气魄依然历久弥新,在这片红色沃土之上正焕发着勃勃生机。

弘扬竹沟精神 筑牢初心使命

范亚旭王帅杰

被誉为“小延安”的竹沟曾是抗战初期中原地区的革命摇篮,也是我党开展民主革命时期的根据地之一。竹沟军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逐渐孕育形成一种革命精神——竹沟精神。

“竹沟在中原人民心目中有着延安在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与陕北延安遥相呼应。”竹沟革命纪念馆馆长鲁金亮认为,竹沟军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了以“信念如山、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聚心合力、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勇往直前、生生不息的战斗精神;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涵的“竹沟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竹沟精神贯穿于革命斗争史之中,是勇往直前、顽强拼搏、夺取胜利的意志体现。大革命时期,中共鄂豫边省委创建了第一批革命武装,从此竹沟拥有了革命火种和红色基因;土地革命时期,中共鄂豫边省委和红军游击队在确山、桐柏、信阳等地坚守三年,开辟了桐柏山区游击根据地;抗战时期,以竹沟为中心的豫南地区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共同抗日氛围。之后,竹沟地区军民在我党领导下,顽强地坚持斗争,直至取得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竹沟军民克服重重困难、赢得无数挑战、获得一个个胜利,使我党我军在竹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竹沟精神是无数革命先烈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依靠广大群众艰苦奋斗的结晶。抗战时期,竹沟凭借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承担了我党发展革命力量和建立战略支撑点的重任,推动了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随着竹沟革命根据地作用凸显,刘少奇、李先念等来到这里,不仅动员了中原人民群众,鼓舞了军民斗志,更使竹沟革命根据地和新四军的威望得到极大提升,竹沟革命根据地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革命文化中心。

竹沟精神是在广大军民前仆后继同敌人进行不屈不挠斗争中形成的责任担当。早在年,竹沟就建立了党组织,点燃革命火焰,之后鄂豫边省委和红军游击队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抗战时期,作为中原中心地区的竹沟革命根据地,吸引了很多有识之士加入,涌现了民众抗日武装、妇女救国会、农民救国会、老少指导团、孩子剧团等一系列群众革命团体。我党还在竹沟设立了专门的教导队、党训班、青训班,培养了大批党政军骨干,先后向敌后输送17批共计多人,组成了东进南下的骨干力量,竹沟是新四军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竹沟精神是由无数革命先辈用生命和鲜血凝结而成的,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竹沟精神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国革命精神的组成部分。

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

范亚旭王帅杰

刘少奇每天五分钱菜金

刘少奇在竹沟工作期间,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他与其他同志一样,每人每天只有五分钱菜金。刘少奇多次拒绝了竹沟留守处主任王国华要给他开小灶的建议,坚持与同志们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工作,极大激发了同志们的工作积极性。当时在竹沟流传着这样一个顺口溜:“吃的是雪花饭,喝的是碧玉汤,睡的是钢丝床,盖的是金丝被,千辛万苦难不住,不杀鬼子不还乡”。所谓“雪花饭”,就是在杂面条中掺杂一些豆腐渣,看上去像雪花一样;碧玉汤就是用时令山野菜做的菜汤,看上去是绿色的;“钢丝床”是干部和官兵用树枝棚架的床,睡在上面有弹性;“金丝被”是用稻草和麦秸充当棉花缝制的被子,竹沟军政教导大队学员甚至直接铺盖稻草和麦秸。

“我和同志们一样”

年9月,胡服(刘少奇)同志自延安第二次奔赴竹沟。为确保胡服同志抵达豫西南后的出行安全,河南省委书记朱理治指示竹沟留守处警卫连连长刘世耀挑选了一个排的战士,去遂平嵖岈山迎接并沿途护送。刘世耀带领警卫战士和刘少奇一行在确山、遂平交界处相遇,刘世耀让战士把马和担架拉到刘少奇面前,请他骑马或坐担架。刘少奇笑着说:“马和担架就算啦,我和同志们一样,还是两条腿走走好,担架和马将来让给伤病员使用好啦。”胡服同志的随行警卫员龙潜说:“昨天晚上,胡服同志与我们一起睡在舞阳县城附近农村一家农户的猪圈里过夜,也说‘我和同志们一样’,不让打扰老乡。”

周恩来为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题写馆名

年8月20日,确山县委决定筹建确山县竹沟革命纪念馆。同年11月10日,周恩来总理应邀为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题写馆名匾额,在题写馆名时,将确山县委原定的“确山县竹沟革命纪念馆”中的“县”字去掉了,题写为“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在周总理看来,竹沟革命纪念馆不应该仅是一个县的纪念馆,应是在全国有着十分重要意义的纪念馆。去掉一个“县”字,大大提升了“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的历史地位,赋予更加重大的纪念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匾额的字稿是周总理用宽约四公分、长约十五公分的两段宣纸粘接在一起而写成的。纸上只有“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正文,没有签名。下款签名是后来制匾时,从其他题词移来的。由此可见周总理平素的节俭作风和为人的谦逊。

走进竹沟,感受革命的力量

范亚旭

“伏牛山,桐柏山,竹沟就在两山间。英雄的土地,革命的摇篮,‘小延安’的美名天下传……”这首抗战时期在竹沟地区流传的民谣《竹沟颂》,描述了这里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当时重要的历史地位。

步入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刘少奇和李先念的雕塑屹立在序厅,背后的浮雕诉说着竹沟人民英勇抗争的历史,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不由得让人挺直身板。当看到陈列的那些革命年代的书籍、字画、照片,听着讲解员讲述当时先烈们使用过的枪支、土炮及物品背后的故事时,不禁把人带回到那个血雨腥风、炮火连天的岁月。

边聆听边观看,刘少奇、李先念、彭雪枫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勇事迹一幕幕地浮现在眼前。“修正错误,坚持真理”是刘少奇办公旧址墙上的条幅,朱理治房间内最显眼的位置写着“一生为党留丹心,后世楷模照千秋”,每一条让人细细品味都引人深思,也传达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初心和使命。

走进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先烈们的卧室、办公室和会议室窄小昏暗,木桌、木凳、煤油灯陈设其中。领导与其他同志一样,都是一块铺板、一条棉布单子、一个小枕头和一床小被子,还有许多人一起睡在大土铺上。也正是这艰苦的生活条件、恶劣的斗争环境,才得以铸造先烈们钢铁一般的意志和远大的理想信念。

只有熟悉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了解到革命先烈们在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下生存境遇后,才能更深切地明白革命先烈不屈不挠、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内涵与实质。也让人明白了,为什么会从这里先后走出刘少奇、李先念两任国家主席,4位副国级领导,60多位省部级领导,多位将军。

新时代下,我们要从民主革命时期彪炳史册的历程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继承革命意志、弘扬革命精神、感受革命力量、牢记初心使命,不断提高自身党性修养、担当意识,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精气神,稳扎稳打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张培奇范亚旭王帅杰

图片:农民日报

监制:黄慧编辑:陈艺娇暴佳然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352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