渑池县隶属于河南省三门峡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濒黄河与山西省的垣曲、夏县、平陆隔河相望,南与洛宁、宜阳相连,东裹义马与新安为邻,西界崤函与陕州区接壤。地理座标介于东经°33′至°01′,北纬34°36′至35°05′之间,属温带季风气候。渑池之名来源于古水池名,本名黾池,以池内注水生黾(一种水虫)而得名。黾池,上古属豫州,西周时为雒都(今洛阳)边邑,春秋时属虢、属郑。战国时韩灭郑,渑池属韩。周赧王三十六年(公元前年),秦赵会盟于西河外黾池,今县城西有古秦赵会盟台遗址。秦时置黾池县,属三川郡。西汉黾池亦名彭池,属弘农郡。三国魏始改县名为渑池,属恒农郡。晋代属弘农郡。北魏置渑池郡,辖俱利、北渑池和西新安3县。置恒农郡,辖崤县,领有今县西部一部分。后置宜阳郡,以西新安县归属之,也领有今县东部。东魏置金门郡(后改宜阳郡),辖南渑池县,领有今县南一部分。西魏恒农郡下,复置渑池县。北周时,渑池县先后属同轨郡、河南郡,改南渑池县为昌洛县(后改洛水县),沿革为今宜阳县。隋初渑池县属熊州,大业二年(年)改属河南郡。义宁元年(年),又改属宜阳郡。唐初在渑池境内置谷州,辖渑池等3县。贞观三年(年)更县名为“天池”,移治双桥镇(即今县治)。显庆二年(年)废谷州,天池改属洛州(后为河南府)。五代时复渑池之名,属京西河南府。宋属京西北路河南府。金初属河南府(后改中京金昌府),兴定元年(年),渑池改置韶州,辖永宁、宜阳、沔池、利津4县,其中后2县均在今县境内。元代废韶州,复为渑池县,属河南府,后改属陕州。明、清属河南府。明代县名亦称“沔池”。渑池县辖5个镇、7个乡:城关镇、英豪镇、张村镇、洪阳镇、天池镇、仰韶乡、仁村乡、果园乡、陈村乡、坡头乡、段村乡、南村乡。共有行政村个,年的数据显示渑池县户籍总户数有12.55万户,户籍人口有35.92万人,常住人口有35.32万人,城镇人口有17.71万人,城镇化率有50.14%。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99亿元,增长7.1%;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8.9亿元,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9.8亿元,增长10%;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实现元、元,分别增长8%、9.6%;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8.1%,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