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阳低山丘陵以北的华北陆块和它以南的扬子陆块,原来是彼此独立的陆地,中间隔着海洋,两大陆块约在4亿年前(泥盆纪
初)开始接触碰合,直至2亿年前(三叠纪末)才完全连为一体。2.因为种橘子的事儿,中国古人最早有了南北方概念橘子算是中国本土最古老的水果之一啦,现在世界各地种植的橘子都是中国传出去的。《晏子春秋
》有文“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说明在春秋战国之时,就已经产生了南北的朦胧意识。现在中国最好吃的橘子还是在我们广大的南方地区。3.地理学家提出秦岭-淮河为中国的南北分界线年,近代中国地理学家张相文
第一次提出秦岭-淮河为中国的南北分界线。江苏淮安处于南北分界线上,可以说中国南北方以江苏淮安为界,淮安以北属于北方,淮安以南属于南方。现在淮安还有南北分界线标识呢。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几位中国地理学界的最牛逼的科学家们为这个分界线应该画在秦岭山脊上还是山腰上差点打起来,后来兰州大学
有位教授说,“行了,你们都别吵了,南北分界不是线,是一条秦岭淮河附近最窄处20多公里,最宽多公里的带”,瞧人家多会做人,谁都不得罪。所以现在我们现在还是不知道这条线到底在哪,只知道大概就在秦岭淮河吧,那等于没说好不好。因为淮河下游河道支离破碎,目前默认秦岭-淮河-苏北灌溉总渠作为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线从名字上看它的画法似乎很简单,沿秦岭、淮河画一条线即可。可是当你面对着一张大比例尺的中国地图时你会发现根本无从下手:秦岭西起甘肃省白石山,秦岭—淮河分南北,只是分了中国东部,中国西部怎样分南北部是很有意思的,西部的确可分两大区域,但却是南北颠倒,冷热倒置。沿秦岭再向西,大致有两列东西走向的山脉与秦岭相连:一列是祁连山接阿尔金山一路向西;另一列就是西起帕米尔高原,向东绵延0多公里的昆仑山及其余脉。如果秦岭向西分南北的话,这两列山系可供考虑[2]。这里说的南北之分,不是文化的概念,而是指自然地理上的南北之分,确切地说,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南方)与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北方)之分。自然地理的亚热带与暖温带都是有定义、有标准的。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的刘胤汉教授研究秦岭多年,他主张南北分界线应该画在秦岭南坡的米等高线处。按照刘先生的说法,由于山地的海拔逐渐升高,气温在下降,在海拔米等高线的位置,亚热带就已经结束了,像橘子、竹子这些亚热带的指示性植物已经见不到了。南方到这里就应该结束了,因此中国的南北分界线应该与南坡米等高线重合。已故著名地理学家任美锷先生却主张把中国的南北分界线画在秦岭北坡米等高线处。因为从秦岭的北坡看,整个关中盆地是暖温带,但是随着山地的上升,气温降低,在米等高线处,气候已经不是暖温带了,而是山地气候,越高越冷了。其实任美锷先生是把秦岭看为出现在暖温带的一个山系。而另外一些地理学家如黄秉维等却主张南北分界线应该画在秦岭的主脊线上。理由是这样可以保持山两边垂直自然带的完整,正好可以两相比较,看出南北之不同。但秦岭找不到明确的脊线,这种分法,怎样分还是一个未知数,也可能把一些高海拔山峰的最高点连起来,算作秦岭的脊线吧。在8年出版的《中国生态地理区域系统研究》一书中,郑度院士等人在对秦岭南北的气候、植被进行了详尽地比较分析后,应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手段,对秦岭地区的自然环境进行分类。最终认为从综合的角度看,中国暖温带和亚热带在秦岭地区的分界线应该标定在主脊。我国南北自然分界线,实际上首先是气候分界线。就热量带说是北方暖温带和南方亚热带的分界;在水分区划中则是北方干旱、半湿润气候和南方湿润气候的分界;在雨旱季节类型区划中则是北方春旱、夏雨气候和南方春雨、梅雨及伏旱气候的分界[3]。然而,这个过渡和变化是通过相当宽的一个带来完成的。在淮河两岸,相隔一二十公里甚至更宽,并看不出气候、农业、自然景观等方面有什么变化。实际上,由于淮河地区主要是平原地区,南北冷暖气流畅通无阻,确实也不可能产生一条截然分明的南北分界线来。以“橘逾淮而北为枳”为例,由于我国东部地区冬季中南下冷空气强,常常带来柑橘致命低温,因此现今即使淮河以南的长江两岸,除了局部有利区域外,一般也没有种植柑橘的经济价值。我国南北分界带的西段秦岭,冬季阻挡了北方冷空气,因而在岭北为典型暖温带情况下使岭南成为典型亚热带(能生长同纬度淮河两岸不能生长的柑橘等亚热带指标植物)。但是,秦岭分界也并非一条线。因为秦岭南坡约千米海拔以下才是亚热带,而秦岭山脉两坡千米等高线间的宽度,也就是分界带的宽度也大约有90-公里。而且,在历史上南北分界带是随气候变化而南北移动的。如果全球持续变暖,亚热带北界将来甚至有可能要北推到黄河的中、下游地区。年,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陈全功等人根据气候、地理、人文等方面的综合数据,逐点计算适宜度,制成了《基于GIS的中国南北分界带分布图》,将中国南北分界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分布图表明,中国南北分界具有自然(气候、地理)和人文的综合属性,分界带涉及四川、甘肃、陕西、湖北、河南、安徽、江苏等7个省的个县(市),最窄处约26.42公里,最宽处约.41公里,总面积约.74平方公里。在中国南北分界带上,顺经度各段中点的连线,称为南北分界线。此线的走向为,西起与青藏高原相接的西秦岭余脉(E°15′、N32°18′),经四川省的平武县、青川县,甘肃省的文县、康县,陕西省的宁强县、略阳县、勉县、留坝县、城固县、洋县、佛坪县、宁陕县、镇安县、旬阳县、商南县,湖北省的郧西县,襄阳市、枣阳市,河南省的南阳市、西峡县、淅川县、内乡县、邓州市、新野县、唐河县、桐柏县、泌阳县、确山县、息县、驻马店市、汝南县、平舆县、新蔡县,安徽省的临泉县、阜阳市、利辛县、凤台县、淮南市、怀远县、蚌埠市(北距蚌埠市区约4.67公里)、五河县,江苏省的泗洪县、洪泽县、淮安市(北距淮安市区约5.68公里)、涟水县、阜宁县、滨海县、射阳县等44个县(市)蜿蜒而下,止于东海海滨(E°21′,N34°05′),总长度约.28公里。4.奇妙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害苦了南方同学为什么划来划去总是绕不开秦岭淮河线呢,因为确实是自然地理上一条重要的分界线。秦岭长多公里,最高峰多米,阻挡了北方冷空气南下和南方暖湿气流北上,大致是中国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分界线,是1月0℃等温线的分界线。降水量直接影响了北方人彪悍,南方人婉约。划分了温度和降水量之后,就成为中国暖温带
和亚热带的分界线然后,最可怕的事情就来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水平落后、能源紧缺,在节约经济成本的前提下,中国地理学家、现代气象事业奠基人竺可桢
则认为,秦岭淮河线才是我国暖温带与亚热带之间的分界线,并以日平均温≥10℃积温℃、最冷月平均温O℃、年降水毫米作为该线的划界依据。按照竺可桢以年全国各地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所制定的气候分区,我国实行集体供暖的区域主要包括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区,广大华南地区
就被新中国的暖气这样无情的抛弃了。这种单凭温暖划分冷暖的方法现在看来是极其不科学的,湿度对于人体感受到的冷暖影响比较大,气象学普遍认为湿度每增加10%,人体感受到的温度则降低1摄氏度。身为一个北方狗,冬天去一次南方,就跟死过一回一样。5.地理景观的分界线除了种不种橘子之外,秦岭-淮河线也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分界线,还是农业水田与旱地、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制、水稻和小麦杂粮的分界线。所以北方人吃馒头,南方人吃大米。明清淮河流域生态变迁研究淮河流域原来土地肥沃,宜农生产,据《禹贡
》记载,徐州土质“上中”,纳赋“中中”,后来由于历代对该地的水利开发,土壤越发肥沃,故有民谚“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之说。但是,自黄河阳武决口南流之后,黄水在淮河流域内地,沿洪水漫流地区,形成大量泥沙淤积沉淀,使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受到覆盖,沉积了数层甚至数十层的冲积土,使原来肥沃的青黑土(又名砂礓黑土)变成了潮土土壤,在河床和近河处较砂,远河处较粘。砂地较难保有水份,所以当地是“有雨则涝,无雨则旱”。淮河中下游成为地上河之后,两堤高出地面7-10米,由于人们长期取土筑堤,造成了沿河两侧地区严重的涝渍与盐碱化,据现在统计,背河洼地长达-千米,总面积达万亩。而黄河改道北流后,两堤内侧的旧河床以及其它在黄泛时流速特大的股流冲蚀成的槽形地段,形成坡河洼地。沉积的粗砂常随风飘扬,造成严重的砂荒,荒凉之景,犹如沙漠。由于黄淮水患频繁,洪水冲决当地河道、湖泊造成当地排水不畅,土壤次生盐碱化非常严重,原为鱼米之乡的涟水成为了“有田皆斥卤,无处不蓬蒿”的极贫县份。据解放初的统计,仅今淮安市楚州区
就有沙碱地余万亩,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0%。来源:知乎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