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李震陈玉尧通讯员吴佩锷)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六年前的惊蛰时节,为解决河南省农业“融资难”“融资贵”的老大难问题,作为唯一的省级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河南省农业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河南农担公司)带着支农惠农的使命应运而生,开启了创新财政金融协同支农的新征程。
时光为尺,刻注六载砥砺奋进路。六年间,河南农担公司始终坚持专注服务农业、专注服务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的政策性功能定位,以党建为引领,以数字化转型为引擎,创新构建财政金融联动支农机制,不断提升融资担保服务能力,全力破解农业融资难贵慢问题,赋能集体经济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巩固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中央、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提供金融支持。
肩“担”党政重任: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从建档立卡贫困户,到年出栏生猪头的养猪大户,确山县双河镇苗庄苗德力家的变化速度令人咋舌。“这几年的变化,离不开河南农担公司的帮助。”谈及此,苗德力的记忆不禁回到了年。当年他成立了自己的家庭农场。
“一直希望能够扩大规模,脱贫致富。但资金成了问题,一没有抵押资产,二没有熟人担保,咨询了多家银行都没办成。”年,河南农担公司与当地农商银行合作的扶贫小额贷款,给了他希望。他用办下来的1万元贷款购买仔猪,扩大了规模,加上遇到了好行情,苗德力当年就实现了脱贫。年,信心倍增的他又成功申请到15万元政策性担保贷款。如今,苗德力的家庭农场生猪存栏头,年出栏达头,已成为当地响当当的养猪大户。
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从小农经济到家庭农场规模化经营,类似苗德力这样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然成为农业生产经营的主力军。但是,长期以来农业项目普遍存在的轻资产、缺抵押、信用记录不完善、额度小等问题仍然存在,难以满足银行的贷款要求。
因农而生,使命担当。为破解扶贫小额信贷落地难问题,年,在河南省委省政府要求下,河南农担公司牵头设计全省金融助推脱贫攻坚工作方案及配套政策,在试点基础上形成金融扶贫“卢氏模式”,并严格落实“四个不摘”的要求,做好新增和续贷业务“应保尽保”,与合作银行共同扛起扶贫小额信贷助推脱贫攻坚重任。
截至年年底,河南农担公司在省内51个脱贫县开展的扶贫小额信贷业务,累计担保规模.57亿元,在保余额37.73亿元,带动22.36万户增收。
初心为农,伴农而长。年,全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河南农担公司积极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路径。
“产业+金融”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围绕“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联合县乡政府、金融机构、村党支部和农业企业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支持核心企业上下游经营主体融资,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进农业产业聚集。打造了卢氏香菇产业,临颍、商丘辣椒产业的“供应链金融”担保模式。
“党建+担保”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以村党支部、村两委领办农民合作社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为抓手,通过“乡政府+村经济合作社+新农主体+托管公司”的方式,采取“订单收购+托管”“保底收益+二次分红”“土地租金+务工工资+返利分红”的利益联结机制,赋能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实现集体经济、农民收入“双增强”。通过农业综合管理平台,对作物生长全过程和农事管理动态监测,探索了一条农业产业与数字金融深度融合、以新金融助力新时代农村产业振兴的有效路径。该模式已在兰考、武陟、温县、源汇、辉县等县区落地实施。
“集体经济+产业发展”推动经营模式创新。与“三农”专家温铁军教授的国仁城乡团队合作,联合扶沟县政府、周口农商行签署壮大发展集体经济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支持生产、供销与信用“三位一体”的集体经济组织发育和业务体系发育,依托扶沟县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通过集体经济组织链接小农户和多元化新农主体,促进农业产业在地化整合集聚,推动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数据链、金融链“五链同构”,培育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创新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躬身入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六载农担支农路,河南农担公司始终坚持党组织优势与金融杠杆力量有机融合,坚持政府信用与金融创新工具有序转换,促进各级党委政府协心同力,最终聚汇在村党支部、村委会和集体经济组织,从体制机制的系统创新入手,构建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和集体经济衔接小农的微观机制,形成党政经三位一体的“红色引擎”,锻造确保粮食安全和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强劲动能。
探索全国经验:
12个试点县创新建立新型“政银担”模式
一头牵着国家的“粮袋子”“菜篮子”,一头连着农民的“钱袋子”,河南农担公司是如何发挥政策性担保“财政+金融”“政府+市场”的桥梁纽带作用、破解“三农”融资难题的?
据介绍,河南农担公司加强与省级政府部门、地方政府、人行郑州中心支行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积极争取省财政贴息、风险补偿金、支农支小再贷款、农业保险、股权投资等政策支持,打好政策组合拳,引导金融资本投向农业,放大财政支农政策效应,补齐农村金融短板。
年年初,河南农担公司认真总结金融扶贫“卢氏模式”和传统“政银担”实践经验,在泌阳、沈丘等12个试点县开展试点,探索建立了以“标准作业、补位合作、模式风控”为特征的新型“政银担”合作模式,促进财政政策与金融工具有机结合,为财政金融协同支农方式探索出有益经验。
经过8个月的试点,新型“政银担”模式已硕果累累:截至年年底,河南农担公司与个县级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个县设立风险补偿金12.8亿元,累计实现担保业务规模对风险补偿金平均放大18.58倍,与8家省级金融机构和家地方金融机构建立了风险分担机制,并被国担联盟公司作为金融助推乡村振兴“河南模式”在全国推广。
创新模式内涵:
科技驱动数字转型、“四大体系”打造支农惠农强支撑
新型“政银担”合作模式的实现路径是什么?这一模式的成功靠的是什么?
“破解‘三农’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关键是解决服务怎么保、信用怎么评、项目怎么选、风险怎么防等问题。”河南农担公司主要负责人告诉记者。
围绕服务怎么保证的问题,完善了金融服务体系。汇集政府、河南农担公司、银行、村两委、驻村第一书记等力量,依托县、乡、村三级金融服务组织,发挥农村熟人网络和地域优势,构建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的农担服务网络,形成了政银担协同支农合力,打通担保支农的“最后一公里”。
针对新农主体信用评价难题,建立了信用评价体系。利用自主开发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采集云平台”,由县级政府主导采集新农主体信息,并率先完成人行征信2.0和省公共信用平台数据接入,构建了信用信息大数据库,为近40万户新农主体建立“融资身份证”,有效解决了银行项目源和信息不对称问题。
围绕风险怎么防问题,建立了风险防控体系。推动县级政府设立风险补偿金和应急续贷周转金,对县域担保业务风险由县级风险补偿金、金融机构和农担公司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分险,实现责任共担、风险共管。以“业务和技术双轮驱动”为核心,利用公司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构建大数据风险防控体系,提高大数据风控能力,通过保前、保中、保后大数据风控模型应用,实现项目全实时自动审批和7天24小时风险监测预警,构建了风控防控闭环。
围绕项目怎么选的问题,建立了产业支持体系。聚焦河南省重点产业和十大优势特色产业,在全省个县(市、区)确定了46个农业细分行业精准支持,开发丰收担、畜牧担、果蔬担等线上线下纯信用产品,建立“豫农担+N”产品体系,实现合作模式、金融产品、服务对象和产业项目的精准匹配,满足区域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上下游经营主体融资需求,培育做强重点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赋能产业链县域集聚。
“四大体系”的建设,是完善“三级金融服务组织”和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的成果,这些共同创新支撑,形成了支农惠农的有效机制,而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当前引领河南农担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聚焦主责主业:
快速响应、高效部署,践行国企社会责任
国有金融作为国之重器,要以实际行动履行责任担当。
年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全国;年7月,河南多地遭遇强降雨导致严重水灾……在疫情、水灾面前,河南农担公司快速响应,出台六大救灾减灾举措,推出“豫农担——救灾贷”产品,采取信用担保方式,免收担保费,协调银行下调贷款利率,争取省财政贴息补助等,将综合融资成本下降至2.25%/年,帮助受灾新农主体以较低融资成本快速获得金融支持。
位于新乡市牧野区王村镇西马坊村的河南省有米有面食品有限公司,是当地有名的食品加工企业。受7·20暴雨影响,该公司原材料被泡,生产机器受损。洪水退去,该公司面临着复工复产的资金问题。经牧野区农业农村局推荐,河南农担公司在实地调查后,立即开启贷款绿色通道,联合邮储银行优先审查审批,为其发放一笔“豫农担·救灾贷”万元的担保贷款,帮助企业尽快复工复产。
截至年年底,“豫农担·救灾贷”已累计放款笔、7.52亿元。
春华秋实,岁月鎏金。六载栉风沐雨,见证了河南农担公司的守正与创新、转型与突破,也收获了财政金融协同支农的累累硕果。
六年间,河南农担公司累计实现担保规模42.37万笔,亿元;截至年年底,在保余额.24亿元,年度新增.69亿元,累计、在保和新增担保规模三项指标在全国33家省级农担公司中均位居前三名,业务覆盖全省所有县(市、区),担保业务超亿元县个,直接带动银行信贷资本投放金额超过公司资本金的9.58倍,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站在新起点的河南农担,风华正茂,蓄势前行。河南农担公司将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锚定“两个确保”,聚焦“十大战略”,坚定以党建“第一责任”引领和保障发展“第一要务”,政策护航、科技赋能、专业支撑、服务驱动,持续增强创新发展能力,以我省重点产业和地方优势特色产业为抓手,全力服务好我省农业高质量发展,以更强大的“河南农担力量”助力描绘全面推进河南乡村振兴战略的绚丽篇章。
责编:陶纪燕
审核:李震
总监:万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