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潘笑通讯员董玉新
年以来,革命老区河南省确山县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省、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做好防止规模性返贫,切实把“两不愁三保障”作为巩固脱贫成果的核心底线,科学编制规划优化乡村发展,加快建设“四美乡村”,紧紧围绕“四个四”,不断拓宽增收致富路径、强化巩固脱贫成果举措,有效接续乡村振兴,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坚持“四个稳定”,保持政策稳定。该县坚持“四个稳定”,围绕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推动政策平稳转型,全面向支持乡村振兴过渡。
定政策不断档。进一步完善政策保障体系,注重政策延续性,确保教育、医疗、养老、住房、饮水等18个领域的政策支持总体稳定。该县还结合上级政策要求和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工作实际,研究制定出了财政、金融、土地、人才、产业、项目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年以来,该县持续实施基本医保+补充保险、降低门槛+提升报销比例、一站式结算+兜底报销、重症慢性病救助+健康巡诊、重残救助+集中托养“5+”政策,坚决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发生。稳定队伍不脱钩。当前,确山县仍保持“四级责任体系”不变,严格按照“有序衔接、平稳过渡”的原则,调整充实驻村工作队和驻村第一书记,把有责任担当、有工作能力、有为民情怀的党员干部选派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一线,真正让帮扶工作队成为群众最期盼、发展最需要的队伍。同时,该县还进一步完善了定点帮扶、对口帮扶等工作机制,做好振兴发展人才支撑,确保工作人员、机构的完整性、一致性和工作的延续性,为乡村振兴工作做好铺垫。目前,全县调整充实了驻村工作队和驻村第一书记,轮换驻村干部56人,81支驻村工作队、名第一书记坚持“五天四夜”在岗工作;82个县直单位、余名帮扶队员积极参与到“大排查、大整改、大起底”活动中,实现了派驻帮扶力量全覆盖。稳定投入不降标。坚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资金投入力度不减。重点规划谋划中药材、红薯等产业发展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建设等项目。截至目前,该县年共谋划项目个,涉及项目资金4.4亿元,较年资金规模增加0.亿元,增幅0.93%。稳定监管不撒手。着重围绕政策稳定不变、帮扶持续有效,切实加强脱贫后续监管,做好防返贫动态监测,全面开展开展扶贫领域信访问题“大走访、大排查、大化解”行动。该县分别成立了县纪委监委专项督查组和全县巩固脱贫成果督查巡查组不定期开展“双向督查”,坚持督导暗访不间断20余次,有序推动各项工作项目化、清单化管理。同时,全县还建立了定期例会制度,采取一周一例会、一周一研判,保持工作的接续性、目标的连贯性、任务的压茬性,持续巩固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
实现“四个转变,”壮大特色产业。该县始终将发展壮大产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有效接续乡村振兴的有力引擎,带动引领乡村振兴,切实做到“四个转变”,即,由填补空白向提档升级转变,由随性发展向统筹规划转变,由群众单干向抱团合作转变,由单靠一产向三产融合转变。强化政策扶持。坚持“五个以上”,即,60%以上的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该县今年计划投入到产业发展的资金就达3亿元,实施县乡村三级产业项目个,预计可带动农村低收入人群1万余人;85%以上的普惠金融贷款用于促进创业,该县完善县乡村三级金融扶贫服务平台,率先在全省实现县域金融服务“村村通”,通过“户贷户用”、“社贷社用”等模式,年以来,全县普惠金融贷款余额增长33.9倍,贷款户数增长26.7倍,先后开发促业贷、琴音贷、五彩贷等信贷产品73种,有力促进了返乡创业和乡村产业发展;每个镇(街道)发展2个以上特色优势产业;每个村培育2个以上特色产业项目;每户农村低收入家庭享受2项以上产业帮扶措施。如,新美润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脱贫户”的方式,通过脱贫户(监测户)自种、基地托管、带动务工等模式,带动当地群众余人,实现全镇余户低收入家庭每户拥有2名以上产业工人。发展平台扶持。该县坚持“政府搭建平台、平台聚集资源、资源服务产业”的工作思路,努力搭建三类产业发展平台。即,“建园区”,先后建设小提琴产业园、双河电子产业园等7个等省市级返乡创业示范园区,集聚孵化乡村产业;“盖车间”,建设47个乡村车间入驻重点扶持村,帮助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创业;“造基地”,打造了23个特色种养、特色加工、乡村旅游基地。同时,该县还成立了特色产业党员骨干队伍个,建立非公企业党支部个,实施党员推进产业发展联动机制,领办各类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个,逐步形成了各类经济组织遍地开花的局面。打造产业扶持。根据乡村资源禀赋、群众种养习惯和产业发展意愿,该县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原则,重点打造特色种植、规模养殖、前端加工、新能源、旅游、电商等六大特色产业。通盘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推动产业特色化、品牌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目前,全县已发展特色种养、特色加工、乡村旅游基地23个,培育“瓦岗红薯”“留庄大米”等特色品牌80多个,创建“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77个,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示范社18家。强化利益联结扶持。积极探索“四带四推”模式,即,以优势产业带动乡村产业,推进产业精准培育;以新型主体带动低收入群体,推进利益紧密联结;以市场机制带动发展机制,推进产业持续发展;以组织作为带动农户有为,推进措施落地见效。切实把脱贫扶贫的有效模式和业态转变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模式,转变为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模式。如,该县在近年来推广的“一家两名产业工”产业链接有效带贫模式,历年带动脱贫群众达余名,同时,全县还拿出资金余万元,建立脱贫群众(监测户)“一家两名产业工”奖补基金,累计奖补脱贫群众(监测户)达0余人。
推进“四项工程”,完善基础设施。该县坚持把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放在农村,着力推动向村覆盖、向户延伸,切实解决农民群众最迫切的需求,重点推进四项工程建设。
实施农村畅通工程。加强农村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和村内主干道建设,年以来,该县新建县乡农村道路余公里,全县农村公路总里程公里,全县个行政村通硬化路率%,通客车率%。成功创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实施农业保收工程。一方面,加强高标准粮田、中小水库等工程建设,实现旱涝保收,累计建成高标准粮田23.4万亩,除险加固小型水库49座,今年计划新建高标准粮田14.1万亩。另一方面,实施规模化供水工程,保障农民喝上干净水、放心水,累计解决了40.7万人的饮水安全,今年计划实施水源置换工程,新建水厂2座、入户通水2.8万户。实施清洁能源工程。切实加强农村电网改造,累计完成12个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电力配套工程、81个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全县户户通电率达到%。展“气化乡村”建设,推进燃气下乡,力争今年燃气管道实现“镇镇通”。实施公共服务工程。加强村级客运站点、文化体育、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五年来,累计开通农村公交营运线路66条、建设村级文化服务设施个,建成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个,实现了村级活动场所、村级文化设施、标准化卫生室“三个全覆盖”。
加强“四化”,改善人居环境。该县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将“六美庭院”创建工作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政府引导+居民参与”的模式,引领广大群众主动投身六美庭院建设,通过“改变一个群众,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村居”的整治思路,在辖区内掀起一场“庭院革命”坚持“五化”,治理农村“蓬头垢面”,加快建设“四美乡村”。例会化推进。每月组织一次人居环境现场观摩,每次观摩镇(街道)所辖村(居)总数的20%,观摩后实名打分、公布结果并召开点评会。每次观摩排名第一名的镇(街道)奖励5万元,排名最后的镇(街道)罚款5万元:
连续两次落后的,约谈镇(街道)主要领导,镇(街道)主要领导在县电视台做表态发言;连续三次落后的,对镇(街道)党政领导班子实施问责。彻底化清洁。各镇(街道)组织日常整治队伍,并积极发动群众,对辖区内各村组公路两旁、公共场所等区域内的生活垃圾、杂草和废弃物进行了拉网式清理,生活垃圾实行定点存放、定时清运、集中处理。截至目前,全县发动群众投工投劳52万余人次,清理垃圾11万吨、废土1.3万方,清除沿线杂草余公里。集中化治乱。组织城管局等整治队伍,对乡村道路两旁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贴乱画等现象进行了集中整治,拆除违规搭建处、危旧房余栋,清理破旧广告、标识处。接续化改厕。结合国家、省、市三年行动,分步有序推进农村户厕改造,目前已累计改厕3.7万多户。今年,计划完成1.3万户户厕改造,农村旱厕达到应改尽改。截止目前,全县已创建省级“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示范村5个,市级“四美乡村”示范镇1个、“四美乡村”示范村34个,建成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个,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得到全县50余万人民的普遍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