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华夏正声亘古传承

八千多年前,淮水之畔的河南舞阳县贾湖村,水草丰美、鹤舞鱼翔,茅舍炊烟、稻花飘香,先民们在自己创造的世界里恣意地生活。闲暇之余,他们手执精美的骨笛,在莽原旷野中,吹响了文明最初的乐歌。

八千多年后,骨笛在贾湖遗址“横空出世”,震惊世界。这是我国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更被专家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它的出土,开启了中华音乐文明之源,堪称中国古代文明史的奇迹。

河南地处华夏腹地,自古为礼乐之邦。从八千多年前的骨笛到五千年前的陶埙、四千年前的龙山特磬、三千年前的夏王宫铜铃,再到两千多年前的钟鼓磬瑟、箫管琴笙,一千多年前的歌舞乐俑……丰厚的音乐遗存几千年连续无间断,构成了完整的中国音乐文化链条。

当下河南,兰考徐场村,泡桐有声奏响古音古韵;确山竹沟镇,提琴制造拨动世界好声音。从骨笛悠扬到中原新韵,音乐里的河南,一直那样丰满鲜活,洋溢勃勃生机。

贾湖骨笛(资料图片)

远古回响文明初音

伏羲氏丝桑为瑟,灼土为埙,礼乐于是兴矣。——西晋·王嘉·《拾遗记》

“原来,八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能吹响七音了,厉害!”“这居然是用鹤骨精雕细刻出来的,在那个年代简直不可思议。”前来河南博物院参观的观众,总会被眼前贾湖骨笛的独特魅力深深吸引。

八千多年前,一只飞鹤死去,人们用它的肢骨制成了骨笛。仙鹤自古被人们认为是沟通阴阳两界的使者,是凡人羽化升仙的坐骑。贾湖先民们以鹤鸟肢骨做成骨笛,用美妙笛声寄托他们对天地神灵的虔诚信仰。

年,贾湖骨笛在M号“贾湖第一墓”中破土而出。笛身钻有7个音孔,经过测音,不仅能够演奏传统的五声或七声调式的乐曲,而且能够演奏富含变化音的少数民族或外国乐曲。鉴定之际,专家用它吹奏了河北民歌《小白菜》的曲调。

如今,这支乐器不仅登陆央视《国家宝藏》全国瞩目,更成了华夏古乐团演出舞台上当之无愧的“主角”,它发出的远古回响令闻者动容。

“贾湖骨笛的出现改写了先秦音乐史乃至整部中国音乐史,不仅文献所记载的音乐起源从三皇五帝时的五千年提前了三千多年,还推翻了人们长久以来认为七声音阶来自西方的认知。”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感叹。

古代文献中,有“伏羲氏灼土为埙”“女娲制笙簧”“伏羲神农氏斫桐为琴、绳丝为弦”等关于音乐起源、乐器发明的记载。浪漫的先民们怀着对音乐美感的追求,从未停止对乐器的发明。在河南博物院、郑州博物馆、大河村遗址博物馆,透过陶鼓、陶埙、陶铃、陶号角、龟甲响器、石磬等文物,人们得以瞭望文明始端那一瞥绚烂的火光。

陶鼓,在河南各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均有出土。年,河南临汝大张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红陶鼓,为原始陶鼓典型形制之一;大河村遗址、郑州后庄王遗址、郑州西山古城遗址、内乡朱岗遗址等地出土的陶鼓,更显形制多样化。但其共同之处是口沿处有一周牙状倒钩用于固定和撑开皮革,下腹部的圆孔用于声音的流动。《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尧命质用麋鹿皮囊蒙在瓦缶口上,用来敲击,就是这样的土鼓。

西晋王嘉《拾遗记》记载:“伏羲氏丝桑为瑟,灼土为埙,礼乐于是兴矣。”南召老坟坡、开封尉氏桐刘、郑州大河村等史前文化发现的陶埙,以形制各异的原始雏形,标示出史前陶埙发展的轨迹。“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许多学者认为,埙可能是原始社会狩猎时模仿鸟类鸣叫、诱捕鸟兽的工具,它是华夏民族与大自然和谐生趣的例证,成为流传数千年的独特声响。到了商朝,陶埙成了重要的吹奏乐器。

在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团长霍锟看来,乐器的产生,蕴含着人们音乐审美意识中对音色表现力的选择和创造。比如,陶鼓不仅用于舞乐活动,先民们还可以用它的节奏配合生产,狩猎时,借助它的声音阻止猛兽对人类的袭击,激发人们的捕猎勇气。

漫长的新石器时代,是中原地区原始音乐文化空前发展和繁荣的时期。据不完全统计,河南各地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的史前乐器有二十余处余件。这些古老的乐器,提供了中原史前音乐文化的最早的文物实证。

淅川下寺王孙诰甬编钟(资料图片)

钟磬乐悬礼乐声声

钟鼓喤喤,磬莞将将,降福穰穰。——先秦·佚名·《执竞》

在偃师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观众对“大型绿松石龙形器”深感震撼,置于龙身之上的带翼铜铃同样引发了众人的好奇。

夏王朝铜铃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最早的青铜乐器。专家认为,从形制看,它连接了史前陶铃同商代铜铃、镈,乃至周代钮钟之间的发展序列。它的音响效果虽然没有后世编钟那么恢宏,但这种合瓦形结构的铜铃,是中国青铜钟类乐器的滥觞。

编铙是殷礼中最广泛使用的青铜器,可手持或置于座上演奏,其外形似倒置的钟,以棰敲击当口方形鼓起处而鸣。殷墟出土编铙40多件,常见3件一组,但在年发掘妇好墓时,出现了5件一组的编铙。商代编铙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周代编钟,敲击方式发生颠覆性改变,由钟口向上改成向下悬鸣敲击。

出土的众多商代乐器中,除了常见的铃、铙、镈、钟等青铜乐器外,还有埙、鼓、磬等其他材质的乐器。

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武官村一座大型贵族墓葬的商代晚期虎纹特磬,可谓是商代音乐文物中经典之作,“一只老虎,身躯呈匍匐状,怒目圆睁,虎口大张,尖尖的獠牙清晰可辨”,虎纹刻画之精美、乐器音质之清澈明朗,令人叹为观止。商代晚期,编磬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八音之中,金石为先。”青铜乐钟的产生、勃兴和编磬的出现,为两周时期的主流音乐文化“金石之乐”奠定了坚实基础,编钟、编磬作为核心乐器,随着礼乐制度的完备,逐渐形成规模。

中原地区出土的大量编钟、编磬就是最好的例证,如王孙诰编钟(26件)、叶县编钟(37件)、新郑祭祀遗址编钟(件),规模宏大,铸造考究。其中,淅川下寺出土的王孙诰甬编钟是最杰出的代表,集中体现了王室威严大气,是我国发现的春秋时期数量最多、规模最大,音域最宽,保存最完好的一套青铜打击乐器。

《礼记·乐记》载:“文以琴瑟,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磬管。”值得一提的是,年,在河南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发现了中国最早排箫,填补了我国商朝排箫只有甲骨文记载而无实物的空白。另外,信阳长台关楚墓和固始侯古堆大墓出土各类瑟10余架,制作讲究、工艺复杂。

周公制礼作乐,商周贵族宫廷中的祭典与宴乐都离不开钟磬这类礼乐“重器”,并以其数量多少和形制的大小,显示主人身份地位。随着周王室衰微,礼乐制度遭破坏,各路诸侯无视周王室权威,擅自享用超越爵位等级规定的“乐悬”规模。

“礼崩乐坏客观上也可以说是‘礼崩乐盛’,诸侯的僭越,编钟编磬建制不断扩大,促使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编钟铸造和钟磬之乐急剧发展,登上了中国青铜乐器的历史巅峰。”郑州大学音乐学院常务副院长陈艳说。

安阳范粹墓黄釉扁壶(资料图片)

瑰姿逸音盛世芳华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唐·杜甫·《赠花卿》

钟磬的兴衰是周代礼乐文化由新生到辉煌、又走向式微的有力见证。到了汉代,随着汉乐府的设立,音乐从宫廷走向民间,“雅乐”“俗乐”共存发展,以钟磬为主的“金石之乐”转入到鼓舞伎乐时期,乐舞百戏表演在民间大行其道。

古典籍记载:“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相和歌,是汉乐府音乐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乐种。出土于济源泗涧沟汉墓的一组“相和歌俑”,奏乐四人,其余三人伸双手仰面而歌,乐者极富激情的表演,正是西汉时期音乐表演的生动写照。

吹埙、抚琴、击鼓、歌唱、盘舞、猴戏……河南博物院展出的一组汉代乐舞杂技俑,是将器乐、歌舞、杂技滑稽戏汇为一台的集大成表演。

这些乐俑只是印证中原汉人乐舞百戏精彩绝伦的一个侧影。河南考古发现的该时期数量庞大的陶俑、陶楼和壁画、画像砖石中,舞乐百戏题材占有相当大比重。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战乱和迁徙促成了各民族的频繁接触,音乐得以空前融合。

安阳范粹墓出土的黄釉扁壶,颇有游牧民族马背皮囊之遗风。壶两面都饰有胡腾舞图案,五人高鼻深目,窄袖长衣,胡装着靴,属于当时西域人之形象。胡腾乐舞扁壶在河南洛阳、宁夏等地均有相同形态器物出土,说明胡腾舞在北朝时已经风靡。

另外,龙门石窟、巩义石窟寺中所保存的大量清丽俊逸的伎乐飞天形象,真实反映了中原音乐与西域音乐交流融合盛况。随着西域音乐源源不断传入中原,为隋唐音乐繁荣奠定了基础。

唐王朝作为东方帝国,创造了五彩斑斓的盛世文明。唐代音乐进入黄金时代,出现了融歌、乐、舞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表演艺术。隋唐时期的“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以及“坐部伎”“立部伎”,将我国历史上宫廷燕乐的壮观与豪华推向极致。

安阳隋代张盛墓出土的绘彩坐部伎乐女俑群,八女俑姿态各异,形象生动,跽坐演奏,长裙铺地,乐女们手持琵琶、竖箜篌、横笛、钹、排箫、筚篥等乐器,传统的中原乐器与琵琶、筚篥、箜篌等西域乐器共同演奏的情形,折射出大唐音乐兼收并蓄的包容与气度。

宋元明清时期,都市繁荣,商业资本兴起,促使各种歌舞、戏曲、曲艺和杂技等艺术获得长足发展。

宫廷音乐逐渐走向市井,一时“万家竞奏新声”。北宋之都“汴梁”,作为娱乐场所的瓦舍、勾栏遍布全城。宋朝时,古琴在文人士大夫中盛行,音乐论著向纵深发展。明朝时,世居河南沁阳的明代郑王世子朱载堉创造的“十二平均律”,为世界音乐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大音承传焕发新生

奏音人语绝,清韵佩声通。——唐·《册上公太常奏雅乐》

8月4日,农历七夕,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厅内,一曲《远古的回响》演奏完毕,台下静默无声,观众深深沉浸在宛如天籁的旋律中。这是复原的贾湖骨笛与史前陶乐器合奏的华夏正音“远古回响”,任凭谁都会怦然心动。

踏访考古现场、做乐器、找谱子,台上演奏、台下做研究,是华夏古乐团成员的日常。组建于年的华夏古乐团,让文物奏乐、让文物唱歌、让文物跳舞,是他们的初心和梦想。目前,已累计复制、复原钟磬、古琴、古瑟等30余种、一千余件古乐器,发掘、演奏古曲近首。

霍锟说,复原音乐文物要真实考究,乐团演奏的古乐曲也全都有据可查,《诗经·小雅·鹿鸣》出自清代《诗经乐谱》,哔哩哔哩网站上播放超过10万次的《瑞鹧鸪》,是唐代龟兹乐的一种,曲调来源于唐代大曲《舞春风》。

著名作曲家、华夏古乐团音乐总监方可杰,近20年来改编、整理、创作了近百首编磬参与演奏的曲目。他大胆探索,让金石之乐与豫剧板胡、西方乐器大提琴对话,令人耳目一新。华夏古乐团到美国、泰国、土耳其等地交流演出时,还会演奏当地民歌,中国古老乐器在当下焕发活力,备受海外观众推崇。

随着传统文化回归,近几年掀起了“古乐热”。华夏古乐团尝试用古乐器演绎流行音乐、经典名曲,奏响《哈利·波特》主题曲和《孤勇者》等,古今相融,中西合璧,受到年轻人热捧。有观众评价:“中华音乐之美,爱了!”

河南乐器制作产业表现不俗。兰考,这个昔日的贫困县如今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民族乐器生产销售基地,年产销各种民族乐器70万台(把),音板及配件万套,年产值20亿元,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35%。焦裕禄书记当年带领兰考人民种下的泡桐树变成了“摇钱树”。革命老区确山县,处处琴声飞扬。目前全县制琴及配套产业企业有多家,年产提琴约40万把,造出了中国约80%的手工制作中高档提琴,年产值约6亿元。当地还建立了跨境电商贸易平台“全球提琴网”,生意火爆。

新乡正致力于创建中国“箜篌之都”,在著名箜篌演奏家鲁璐的推动下,创建了集箜篌研发、生产、人才培养于一体的久鼎箜篌文化创意产业园,目标是打造国内乃至世界“独一份”的现代化箜篌文化产业链。

现当代中原音乐史上,也出现了重要音乐人。马可,被称为“为人民而歌的音乐家”,创作了二百多首(部)作品,歌曲《南泥湾》、《咱们工人有力量》、歌剧《小二黑结婚》等流传最广。他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南大学求学并参与抗日救亡,创作多首重要作品。河南伊川人时乐蒙,是著名作曲家、指挥家,创作歌曲余首,参加并主持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及《中国革命之歌》的音乐创作。

鼓瑟吹笙、钟鼓铿锵,中原古代音乐,是一条历史长河,从涓涓细流到波澜壮阔,积淀着中原儿女的智慧创造和精神追求。在当下,人们也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不断地传承创新,中原音乐文化才越发熠熠生辉。

责任编辑:李辰琪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484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