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雁南飞,今朝凤还巢

黑色素生成能力检测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923/5719481.html

一名工人正在河南省确山县提琴产业文化园中的一个车间里为小提琴刷漆(1月30日摄)。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刘雅鸣、王林园、牛少杰

与以往春节过后即离开家乡,融入南下北上的人潮相比,近年来,农民工输出大省河南外出务工正呈现出加速回流态势,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留下来,其中一批事业有成的“能人”更是带着“创业还是家乡好”的心愿举家回迁。

返乡创业正在成为一种热潮,在中原大地涌动。

“无中生有”,传统农区崛起座座产业新城

确山,一个地处河南省驻马店南部的偏僻小县,既是革命老区,也是国家级贫困县。这个以“土”闻名的穷县,近年来,却崛起了一座提琴产业新城。一项数据显示,确山提琴占据全国提琴总产量的40%左右,在中高档提琴上更是占据了80%以上的份额。

洋乐器落户内陆县,得益于一群“北漂”确山老乡,正是他们给家乡带来了新的风景。

年春天,确山县竹沟镇的王金堂揣上一袋多麦子换来的车票和亲戚帮衬的粮票,踏上了开往北京的“绿皮车”,成了我国最早的一批“北漂”。王金堂觉得自己是幸运的,老乡介绍他进了工艺提琴厂。后来几经辗转,又进了一位老师傅开的高级提琴作坊,开始学习制作真正的提琴。一边干,一边学,一晃从家乡出来已经5年,手艺日渐成熟的王金堂也开了个小作坊。

老乡带老乡,越来越多的确山人来到北京从事提琴制作。年,外贸订单多起来了,意大利、德国、美国、日本、以色列、韩国等纷纷前来订购。王金堂和老乡们的生意蒸蒸日上。

前几年,老家传来消息,河南将对农民工返乡创业投资提供帮扶,确山县在此基础上又提出打造亩的提琴产业园,标准化厂房、车间、配套用房可免费使用3年,手续办理相关部门也将开启绿色通道,对口进行支持。

王金堂和在北京等地创业的老乡们感受到了家乡的诚意,他们陆续将提琴企业生产线从外地搬回到确山。年,王金堂在确山的企业生产销售小提琴支,大提琴把,年产值多万,带动26人就业,不少员工月工资能拿到元。

截至目前,提琴产业园已入驻提琴生产企业3家,配套提琴箱包厂1家,年产提琴3万把,产品远销欧美和东南亚,年产值多万元。此外,竹沟镇还有小规模提琴和配件生产企业43家,年产值达万元,直接带动全县多人就业。

不独确山。如今的中原大地上,昔日的传统农区里,各具特色的产业新区拔地而起,其中的不少产品动辄占据国内市场半壁江山,有的主打国际市场,中国“某某之乡”的名号汇聚于此。老子故里鹿邑县的化妆刷产业园,一把化妆刷占全国七成市场份额;河南西北角的台前县,羽绒产品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羽”满全球,这里的相框产业则占全国50%以上市场份额。汝州市的机绣、淮阳县的服帽、柘城县的金刚石、清丰县的家居、平舆县的防水产业等等,大多是从无到有,逐步聚集形成产业集群,成为当地支柱产业。现在,座座产业新城正在河南乡间逐渐崛起。

这些产业新城的背后,是一批批带着技术、带着市场、带着经验,更带着乡愁和情怀回乡的创业大军。

一人创业,致富一方。年,河南新增返乡创业近25万人,带动就业余万人,农民工返乡创业已成为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的重要渠道。返乡创业带动人才和技术涌向农村、政府资金和社会资本下乡、农村土地得以盘活,人才、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这批挣了票子、换了脑子、摸了路子的能人,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

上一辈走出家门,创二代迈出国门

“我做的帽子一顶卖不到10块钱,儿子现在做的帽子能卖到块。”说这话的是年过六旬的老农牛继全,过去一直从事草帽生产。时值春节,他的儿子牛东杰正在美国洽谈贸易。一顶帽子两代人,父亲走出家门,儿子迈出国门,在创业精神的传承中,更多的返乡人将事业和视野放到了全球。

两父子是河南鹿邑县人。牛继全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农村人夏日干活儿都要戴草帽,上世纪90年代初,牛继全和爱人就开始在农村收草辫、编草帽、卖草帽。

从小生意小作坊开始,牛继全夫妇俩收草辫、编草帽,然后再出去推销。年少的牛东杰上学之余就跟着父母做生意,当时一家人做好的草帽要到江西、湖北等地去销售,因为草帽式样单一,难以进入高端商场,他们就去批发市场推销,再对接乡镇超市,最后卖到农民手上。但是卖给批发市场,利润却非常低,一顶帽子通常只赚几毛钱。尽管辛苦,但牛继全总算走出家门,完成家庭财富的最初积累。

年,长大成人的牛东杰开始去往浙江打工。也许是家传,牛东杰从小喜欢帽子,来到东部帽业公司打工,各式各样的帽子更是令他欣喜不已。打工不到两年,牛东杰心想:“我自己能不能也做帽子生意?可如果一直在老家做草帽,利润太低,能不能在东部自己创业,干点大的?”牛东杰于是选择去浙江义乌做时尚帽业。经过一番考察,年,牛东杰和爱人在义乌租了一间地下室,正式开始创业。

市场大了,理念变了。牛东杰又走出国门,到美国、韩国以及欧洲国家专门看帽子,然后再将帽子卖出国门。牛东杰展示他的手机,里边保存了上千张国内外知名品牌的帽子图片。他说,必须向高端品牌学习,提升产品附加值,并找准销路,才能把企业做大做强。

年8月,在浙江义乌从事时尚帽业6年多的牛东杰,决定将生产基地转移到老家鹿邑,返乡创业。“水、草、皮、毛,是鹿邑特有的资源优势。”牛东杰说,独特资源优势带来的是丰富的原材料和大批熟练的技术工人,正好吻合帽子生产这种劳动密集型企业。再加上鹿邑正大力实施“凤还巢”工程,对返乡创业者予以土地、资金等多方面支持,牛东杰创业如虎添翼。

现在,牛东杰的公司年产值达0余万元,30%的产品出口到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牛东杰回来了,当年跟着自己在浙江创业的老乡也回来就业了。从编织草帽到时尚帽业,从“先生产后推销”到“先订单后生产”,从10元到元……牛东杰在父亲走出家门的基础上迈出了国门。

“创二代”迈出国门,让父辈打下的产业基础参与更大市场与更优品牌的竞争,才会焕发更加磅礴的生机。鹿邑县的化妆刷产业集聚区内,就有父辈企业家返乡负责生产加工,子女却因海外留学背景在深圳负责研发和对接外贸订单,这样的父子搭档在河南并不少见。

王金堂的儿子王玉民正就读中央音乐学院提琴制作专业,他说:“高档的提琴不是简单地按照既定的参数标准生产的,对工匠的音乐素养要求也很高,只有精通音律才可能做出精品。”王玉民的4个叔叔伯伯也都从事提琴生产制作,作为实实在在的“琴二代”,王玉民希望未来能够去提琴发源地意大利留学,在继承父亲手艺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领悟提琴制作的精髓,让确山提琴拥有独立品牌享誉世界。

乡村振兴,需要更多“凤还巢”

上个世纪90年代,河南鹿邑县张店乡的梁庆之带领十几位老乡赴深圳创业,依靠鹿邑人擅长的尾毛加工产业,借助改革春风,不少“南飞雁”当上了老板,梁庆之还成为深圳化妆刷行业颇有影响的人物。年,梁庆之根据市场决定回乡投资设厂,在他的带动下,20多位在深圳创业的老乡也回来了。截至目前,百余家化妆刷及配套企业落户鹿邑。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群体性归来使鹿邑成为化妆刷产业新城。”鹿邑县委书记梁建松说,“雁阵效应日益凸显,大量社会资本、人才、技术涌入县城、农村,使鹿邑形成化妆刷生产所需的尾毛、口管、铝皮、木柄、拉丝、箱包等配套完整的产业链,吸纳了大量就业,深入惠及百姓民生。”

年中央一号文件于2月初发布,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文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

返乡创业者就是一批可贵的“人才”。为迎接更多“雁归来”,河南提出“把老乡当老外,把民资当外资”,做到招来的企业享受什么政策,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享受什么政策。省里设立了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投资基金,总规模亿元,首期规模50亿元,省财政出资5亿元已到位,募集社会资本45亿元,现已完成基金注册登记。部分市县(区)也设立了返乡创业投资子基金,如新蔡县、长垣县分别设立1亿元、万元投资基金。

记者了解到,河南不少市、县顺应返乡创业趋势,创新招商方式,通过走出去召开同乡会、联谊会、登门拜访等形式主动邀请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有的地方以乡情为纽带,主动亲近关心,以亲情、乡情唤起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热情;有的地方提供周到服务,通过建设专业性产业园区,帮助解决厂房、住房、就医、就业等问题,降低成本,解除创业者的后顾之忧。比如,汝州市就组织招商团,多次赴浙江进行联络走访,以真诚和亲情引回了多家企业,先后吸引了1.2万名汝州籍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发展,提供各类就业岗位4.5万个。

伴着激励政策,昔日“雁南飞”,今朝“凤还巢”。据了解,河南农民工返乡创业累计超过万人,累计带动就业近万人,农民工返乡创办企业50.5万个。

河南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说,今年,河南将进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快推进“三十五证合一”,降低准入门槛,优化制度环境,为创业者提供最大便利;同时,加快建立健全农民工返乡创业综合服务中心,为返乡创业者开辟“绿色通道”,提供注册登记、证照办理、政策咨询、创业指导等“一站式”服务。年,河南力争开展创业培训和创业辅导15万人,扶持返乡创业20万人,带动就业万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485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