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四处打听父亲下落,黑龙江省委得知后派

北京好治疗湿疹医院 http://m.39.net/pf/a_8814564.html

年夏天,河南确山县李湾村迎来了一位大人物。这个人就是时任北京图书馆馆长的冯仲云。此番冯仲云来到河南是为了寻找已逝战友的孩子。而这个已逝战友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杨靖宇将军。

冯仲云在几个干部的陪伴下,来到了马崇云家(一说马从云),此时的马崇云正在家中吃饭,看见一群人突然来到了自己的家中,一时间有些不知所措。马崇云不知道这群人来自己家中做什么,但来者是客,他立马放下饭碗招待客人。

冯仲云自从见到马崇云,眼神就没从他身上离开过。一番打量过后,冯仲云激动地给身边的干部们说:“不会错,一定是他,他们爷俩的眼睛简直一模一样。他就是杨靖宇的儿子!”

看着马崇云的模样,冯仲云想起了为国捐躯的杨靖宇,他的眼角不知觉地流下了欣慰的泪水,他终于找到了烈士之子。

在一旁的马崇云听得一头雾水。杨靖宇将军的威名,谁人不知?自己怎么可能是他的儿子呢?见马崇云不相信自己是杨靖宇的儿子。冯仲云说道:“你父亲是不是叫马尚德?”

冯仲云又说:“我们是黑龙江省委派来的调查组。特意来这里找你的。你的父亲马尚德就是杨靖宇将军。”

得知这一消息,马崇云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该伤心。自己苦苦寻找了几十年的父亲终于有了下落,但他却早已经牺牲。父亲马尚德年离开家乡去参加革命。可没想到经此一别居然是永别。此后,他们一家人无时无刻不盼望着革命早日胜利,父亲能早日归来。但这一等就是几十年,年母亲在无尽的等待中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马崇云一时间思绪万千,自己等了这么多年,却等来了父亲的死讯。他鼻头一酸,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马尚德(杨靖宇)年离开家乡后,又去了哪里?他又为何要改名换姓?杨靖宇在年牺牲,为什么过来十二年组织上才找到他的家属?

这一切还得从杨靖宇的革命生涯说起。

杨靖宇(马尚德)年出生于河南确山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幼年丧父,幸得叔父照顾,他才能平安长大。在叔父的资助下,杨靖宇有了读书的机会。从小他就被教育只有读书才能出人头地,才能报答亲人的恩情。杨靖宇也不负众望,在18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河南省开封工业学校(现河南工程学院)。

在学校学习的日子里,杨靖宇无意间读到了《新青年》等进步刊物,这也是他第一次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刊物中,对共产主义的描绘,对马克思学说的阐述,无一不令杨靖宇向往。当时的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变化。每个人都积极探索着中国的前进的方向。

而杨靖宇也有了自己的选择,他坚信共产党将会带领中国走向光明的前方,“天下大同”不再只是课本上的文字。随后,杨靖宇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积极投身革命。毕业后杨靖宇受到组织上的派遣回到家乡开展农民运动。

仅用了一年时间,确山县农民协会就达到万人的规模。杨靖宇多次领导农民暴动,驱逐军阀。还攻占了确山县县城。经过了组织上的考验,杨靖宇也顺利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一年,杨靖宇才22岁。但他的革命生涯才刚刚开始。

随后,在杨靖宇发动农民起义,并创建了工农革命政权和革命武装。从此杨靖宇便多次往返于河南和东北等地开展革命运动。

在父母的安排下,杨靖宇和同村姑娘郭莲结为夫妻,虽然是包办婚姻,但杨靖宇和妻子却格外恩爱。妻子知道丈夫在干大事,成婚过后一直默默支持着杨靖宇。

二人成婚后第二年就迎来了第一个孩子,马崇云。那个时候,杨靖宇一直很忙,经常突然出现,又悄悄离开。当地的军阀抓不到杨靖宇,就想拿他妻儿下手。为了躲避国民党军阀的迫害,郭莲只好带着一家人东躲西藏。

过了两年,郭莲为杨靖宇诞下了一个女儿,女儿刚出生不久,杨靖宇就悄悄回到了家中。看见襁褓中的女儿,杨靖宇流泪了。郭莲让他给女儿取个名字,杨靖宇说:“你们为了我整日东躲西藏的,她的小名就叫躲儿吧。”

这一次,杨靖宇没有停留太久,他接到了组织上的调任,即将前往东北工作。这一去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

临走前,杨靖宇对妻子说道:“我要出一趟远门,可能要去好几年,家里就辛苦你了。”

没成想,这一分别,居然成了永别。

杨靖宇离开家后,在组织上的安排下,杨靖宇来到东北后就做起了抗日的领导工作。随后他还创建起东北革命第一军独立师。从此他便化名为“杨靖宇”。渐渐地他的原名已经被人忘却,人们都只知道“杨靖宇”而不知道“马尚德”。

在东北地区,杨靖宇活跃在抗日前线,他所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也让日寇吃了不少亏。伴随着抗日队伍的不断壮大,日军将杨靖宇部队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他们想尽办法想要将杨靖宇除掉。

不得不说,杨靖宇的的确确是一个出色的军事指挥家。在东北地区,他利用当地的茂密的梳理做掩护,灵活地运用游击战术。日寇多次出兵想要歼灭杨靖宇部队,可却损失惨重。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杨靖宇一边号召东北各民族人民团结一致,一边组织部队在南满地区展开抗日游击,牵制日军兵力。

在与日军作战期间,杨靖宇多次指挥部队烧毁伪派出所、炸毁隧道和桥梁工程、解救了无数被日寇压榨的中国劳工。

在一次次斗争中,抗联的战士们表现出了中华好男儿不惧牺牲,顽强拼搏的精神。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但抗联战士们也有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在抗联战士之中一直有“南杨北赵”的说法。这“南杨”指的就是杨靖宇,“北赵”即赵尚志。

日本关东军司令员梅津美次郎对他们二人也是恨得牙痒痒,甚至还悬赏1万元要他们的人头。一万元在当时那个年代,可是一笔天文数字。要知道当时普通的工人一个月工资都才三四十块。

面对如此高额的悬赏,果然有人心动了。相较于在抗联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某些意志力不坚定的人选择了叛变。这些叛徒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初心,他们将国家,将民族抛在脑后。全然不顾这生养他们的土地,他们最终成为了日寇的走狗。

在这些叛徒的帮助下,抗联密营遭到了日寇的摧毁(密营是抗联用来储存粮食、弹药等物品的地方)。此举让本就缺少物质的抗联雪上加霜。

随后日寇又对抗联展开了大规模的“围剿”。由于密营被毁,抗联缺医少药,无数战士因伤情过重而牺牲。在这样的情况下,杨靖宇所领导的部队人数从一开始的三四千人锐减到最后的数百人。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存力量。杨靖宇只能让部队分散突围,再重新寻找机会集结的机会。

年底,日军得知杨靖宇在濛江一带后,出动大量兵力围剿。当时杨靖宇身边仅有几百名战士。纵使战士们不惧牺牲顽强作战,可终究寡不敌众。无数战士英勇牺牲,他们接连倒下,但抗日的热情不会退却。

年2月2日,在日寇的围剿下,杨靖宇的身边仅剩下27名战士。到了2月15日上午,就仅剩下6名战士了。这6人当中,还有4名伤员,杨靖宇知道此番在劫难逃,但他还想做最后的要求抵抗,哪怕只有一个人能活下去都行。杨靖宇带着朱文凡和聂东华吸引敌人的注意,掩护伤员撤离。

2月18日,朱文凡和聂东华被敌人发现,一番枪战过后,两人不幸牺牲。日寇从他们的尸体上,发现了杨靖宇的印章、手表、钢笔等物品,便断定杨靖宇就在附近,为了抓捕杨靖宇,日寇又增派兵力搜山,甚至还出动了飞机。

从朱文范二人牺牲后,杨靖宇便开始了他一个人的战斗!在这五天五夜里,他没有食物,长白山皑皑积雪中,杨靖宇独自一人艰难求生。被日寇围困的这些天,他的身边早已经没有了粮食。他的衣服也不足以抵挡零下三十度的寒冷。饿了就只能吃树皮还有自己破棉袄里的棉花。口了只能抓一把雪吃。冷了,还不能烧火取暖,因为烧火时的烟会暴露自己的位置。就是在这如此恶劣的环境下,杨靖宇独自坚持了五天五夜。

2月22日,杨靖宇遇见了几个上山砍柴百姓,杨靖宇向他们寻求帮助想让他们给自己带些食物和衣服。然而他却不知道,这四个人其实根本不是普通的老百姓,他们是日伪军。是日寇派出来找寻他的。

为首的是日伪军的一个排长叫赵廷喜,他劝说杨靖投降。即使处境十分艰难,杨靖宇也不愿意向日寇屈膝。他义正言辞回答道:“如果中国人投降,我们就完了。”

赵廷喜等人离开后,杨靖宇本以为自己要得救了。可没想到,他不仅没有等来食物,反而等来了日寇。

年2月23日,杨靖宇被日寇围困。日寇还企图劝降杨靖宇,从参加革命那一刻起,杨靖宇就已经做好了为国捐躯的准备。面对日军的劝降,杨靖宇直截了当地说道:“就算我一个人,也要战斗到最后一刻。不必多说,开枪吧!”

在一番枪声过后,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总司令倒在了血泊当中,壮烈牺牲,年仅35岁。

杨靖宇牺牲后,日军将他的尸体拉回了位于孟江县的日军古见联队部队。当晚,杨靖宇的尸体被存放在古见联合军团总部的一个空房间里。凌晨4点,通化省警务厅长岸谷隆一郎让部下抬来铡刀。亲自动手铡下了杨靖宇的头颅。

做完如此丧心病狂之举后还没完。他又抽出指挥道剖开了杨靖宇的肚子。他见里面没有粮食,就让两名日军用盘子把切下来的胃送去化验。

经过化验,杨靖宇的胃中是只有草根和棉絮。得知这个结果后,就连岸谷龙一郎也不得不承认,“虽然是敌人,睹其壮烈亦为之感叹。”随后日军还把杨靖宇的头颅装在一个玻璃木箱内送到各处去展示。

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10月下旬,共产党领导东北民主联军在孟江县建立民主政府。新政府成立后,立即筹备重新安葬杨靖宇将军。

杨靖宇的墓碑正面刻有13个大字:“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墓”。下一段写着“靖宇县民主政府与靖宇县各界人民站在一起”。后来孟江县为了纪念杨靖宇特意改名为靖宇县。

之后,县人民政府在杨靖宇将军墓前处决了汉奸汉奸王士洪、桑文海和告密者赵喜廷等人,以慰杨靖宇将军的英灵。

而此时杨靖宇在河南老家的孩子们还在翘首以盼,等着他回家。杨靖宇在年离开家后,就再也没有回过家,留给家人的只有一张照片。

身为妻子的郭莲一个人承担着家庭的重担。连日的操劳,加上整日为丈夫担忧。郭莲的身体也愈发憔悴,整个人看起来比同龄人要老上几岁。

周围的邻居都纷纷劝说郭莲改嫁,可郭莲不愿意,她坚信自己的丈夫还没有死,她要等丈夫回家。

年,积劳成疾的郭莲在无尽的等待中闭上了眼睛。离世前,她将儿女叫到身边,将丈夫的照片郑重地交给他们并说道:“这是你爹留下的照片,这么多年他都没有音讯,但我相信他一定还活着。你们爹爹参加了红军,等红军打回来了,你们就拿着照片去找他,一定要找到你爹……”

马崇云兄妹二人也一直将母亲的话放在心上。可却一直得不到有用的消息。新中国成立后,马崇云又找到县政府,可县政府调查后确认马尚德是确山地区的共产党人,但年马尚德被调走后,就查不到他的有关消息了,他好像凭空消失了。

而此时,黑龙江省委在整理杨靖宇将军的资料时,却发现这位著名抗日将领的信息居然是残缺不全的。没有人知道他是哪里人,只知道“杨靖宇”这个名字是个化名。

为了找到杨靖宇将军的家人,黑龙江省委多次派人去调查杨靖宇的身世。可却始终没有得到有用的消息。

直到年《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题为《记忆模范共产党员杨靖宇同志》,文章的作者叫杨易辰,他曾经是抗联的一员和杨靖宇有过接触。从他的文章中,黑龙江省委得知了两条重要线索:杨靖宇是河南人;他曾经领导过河南确山农民暴动。

得到这一重要线索线索后,黑龙江省委立即派人去找杨易辰。得知调查组的来意后,杨易辰肯定地说道:“杨司令的老家在河南,他当年来东北的时候,听说已经有了一对儿女。当时他还以为过几年就能回家,没想到……”

根据杨易辰的话,调查组又前往河南确山调查,这次他调查组还邀请了曾经参加过抗联的冯仲云一同前往。经过调查,杨靖宇的身世之谜终于揭开。杨靖宇就是马尚德。

随后,在确山县政府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调查小组来到杨靖宇老家。在这里他们见到了杨靖宇的儿子。

一见到马崇云,冯仲云就知道,眼前这个人就是杨靖宇的儿子。冯仲云激动地给身边的干部们说:“不会错,一定是他,他们爷俩的眼睛简直一模一样。他就是杨靖宇的儿子!”

在一旁的马崇云听得一头雾水。杨靖宇将军的威名,谁人不知?自己怎么可能是他的儿子呢?马崇云说道:“同志,你们搞错了吧,我父亲姓马,不姓杨。”

见马崇云不相信自己是杨靖宇的儿子。冯仲云说道:“你父亲是不是叫马尚德?”

冯仲云又说:“我们是黑龙江省委派来的调查组。特意来这里找你的。你的父亲马尚德就是杨靖宇将军。”

听到这话过后,马崇云的内心五味杂陈,杨靖宇将军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自己的父亲居然是大英雄。可随后,马崇有想到母亲临时都不忘让兄妹二人找父亲,可父亲却早已离世多年。

马崇云从屋内小心翼翼地拿出了父亲的照片。冯仲云看着照片,激动地说:“这就是杨司令,我不会认错的。”

第二年春天,在黑龙江省委的邀请下,马崇云带着家人来到哈尔滨。在这里他们看见了杨靖宇被泡在福尔马林中的头颅。一家人悲从心起,抱头痛哭。马崇云从小幻想过无数次和父亲想见的样子,唯独没想过会以这种方式见到父亲。

在黑龙江,马崇云还见到了以前和父亲并肩作战的战士。老战士送给了马崇云一件特别的礼物——一块桦树皮。

老战士对马崇云说道:“当年杨司令带我们打仗的时候,就经常吃这个。”

这块桦树皮对于马崇云来说意义非凡。他将这块树皮拿回家,小心翼翼地保管下来,把它当成一个传家宝,代代相传。

年,杨靖宇烈士陵园修建完成,他分离了整整18年的尸首终于有埋葬在一起了。

杨靖宇将一生都贡献给了国家,舍小家为大家。他也永远被中国人记住。杨靖宇将军在东北茫茫雪原中同日寇作战。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他以草根和棉花果腹,在生活富足的今天,我们无法想象,当年杨靖宇将军是如何将这些东西吞进肚中。

如今山河无恙,国泰民安。然而国家之耻,民族之恨不能被后人忘却,先烈流的血也不应该被遗忘。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506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